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与越来越在意弹性工作、自由生活的年轻人相比,优秀青年技工似乎是一群“不追求自我”的异类。调整心态,培养责任心,勇于试错创新,他们正在磨炼中成长成才——

跨越——迈向大工匠③:在车间收获“二次成长”

2018年08月03日08:57  来源:《工人日报》

采访蔡保成,反复约了好几次。每一次,这位上任才一年多的中石化巴陵石化公司合成橡胶事业部SIS车间副主任,都因为临时要加班,采访不得不延后进行。

事实上,不仅是蔡保成,记者在生产一线锁定的每一个采访对象,都得“追”着他们的时间跑。要么是倒班,要么要加班,要么会遇到突发状况紧急赶回岗位……

与越来越在意弹性工作、自由生活的年轻人相比,这些同样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青年技工,似乎是一群“不追求自我”的异类。

“还不都是被工作给逼的。”有人半开玩笑地回应说。当年轻人的个性与老生常谈的“安全保障”“客户满意”“集体荣誉”在具体工作内容中相遇时,大多数人都会发生改变。

但创意和活力并没有因此消失。这些青年技工,被师傅们带着熟悉了业务和流程后,常常琢磨出连师傅也想不到的新点子,在不断的尝试和试错中推动着自己成长和生产进步。

“没有经我检修的中欧班列,哪里有这支口红?”

前不久,国务院新闻办邀请了5位中欧班列一线员工,向中外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来自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江岸车辆段的检车员李超杰因为自带手电筒、铁榔头等工具上台展示,显得尤其特别。

26岁的李超杰从重点大学铁道车辆专业毕业,同学们都去了定检岗位,李超杰却主动申请到工作四班倒、露天作业的列检岗位工作。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列检能对列车的各个部件都深入了解,“有了技术,才能走得更远嘛”。

但列检岗位的艰难超出了李超杰的想象。夏天近40摄氏度的高温,列车旁是扑面而来的热浪;冬天穿着臃肿,举手抬足都不方便;最怕雨天,“不管穿不穿雨衣,一个班下来全身都没有干的地方”。

作为列检岗多年来的第一个本科生,李超杰的选择遭到了家人和女友的反对,这让李超杰一度陷入迷茫。

同样的迷茫,困扰着众多刚走到一线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出生于1990年的侯全,大学毕业来到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恰逢钢铁行业低迷期。相比于在互联网、金融等光鲜行业工作的同龄人,侯全的职业生涯刚起步就蒙上了一丝阴影。

侯全没想到,最终帮他定下心来的正是限制了自己的冶金工程专业。在车间走了几个月,书本上学过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借理论来解决,侯全竟对工作越来越感兴趣,“原来我所学的真的可以发挥作用!”

让李超杰摆正心态觉得“自己有用”的,是一支口红。一天,女友在逛街时看上一支进口口红。李超杰无意间看到商品旁摆放的“‘一带一路’境外直采”标识,他眼睛一亮:“没有经我检修的中欧班列,哪里有这支口红?”

这句话,李超杰既是说给女友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工作“分毫必较”,源于被师傅“骂”出来的责任心

从刚毕业时做倒班操作工,到不满30岁成为车间副主任,蔡保成只花了不到6年时间。出身农村,没有背景不会钻营,蔡保成的秘诀,不过是对产品负责,对客户负责。

在他还是一名技术员期间,有客户反映,从巴陵石化订购的一批SEBS橡胶成品出现黄变现象。虽不影响质量,但黄变会有损下游厂商生产的数据线、橡胶手柄等产品的美观度,为此,巴陵石化立即展开技术攻关。

那段时间,蔡保成每天都和科研、生产部门的同事泡在一起,不断调整产品中的微观调节剂体系。公司里没有核磁设备对新样品进行检测,走常规送检渠道又太慢,蔡保成就一次次往返于岳阳和湘潭之间,不断地把新样品送到湘潭大学做核磁试验。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合成橡胶事业部就交出了让客户满意的产品,并被公司评为当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蔡保成不同,许多80后90后,并非从小懂得“责任”二字的含义。李超杰的责任心,就是被师傅 “骂”出来的。

李超杰是外地人,入职以后,师傅罗明铭在工作、生活上都对他照顾有加。“在我备战技能竞赛期间,师傅连起床服务都包了,而且不厌其烦。”李超杰甚至觉得,师傅大概压根“不会”生气。

一次常规列检,罗明铭让李超杰把一列列车反复检查了好几次。“有一片闸瓦厚度比标准薄了不到2毫米,没什么大问题。”检查结束,李超杰漫不经心地说。没想到罗明铭脸色一沉,声音高了八度:“如果列车运行中这片闸瓦发生故障,导致刹车失灵,后果有多严重?到时你负得起那么大的责任?”

劈头盖脸的质问,把李超杰吓了一跳,也让他意识到“安全保障”在自己的工作中有多重要。从此以后,李超杰“分毫必较”,工作4年,经这个年轻人检查过的货车车辆近2.6万辆,没有任何不良质量信息反馈。

“只要想着我在工作中的一举一动与列车万余公里的行程息息相关,就没法不认真负责。”李超杰笑着说,罗明铭那次翻脸,也成了唯一一次,“能记一辈子”。

师傅思想越来越开明,徒弟“鼓捣”出的创新也越来越多

在工厂、车间,“师带徒”至今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大多依靠师傅的指引熟悉工作流程和内容,获得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技能。但随着徒弟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师傅 思想越来越开明,他们积极创造宽松的容错环境鼓励年轻人勇于创新,徒弟“鼓捣”出的创新也越来越多。

进入湘钢炼钢厂后,侯全先后在精炼车间和铸机车间轮岗,因此还认了两个师傅。轮岗期间,炼钢厂生产的一种含铝钢的钢水流动性达不到最佳状态,铸机过程中常出现管道堵塞现象。

铸机车间的师傅认为是精炼时钢水纯净度不够,精炼车间的师傅则说冶炼标准一直在提高。这个矛盾引起了徒弟侯全的注意,随后一年多时间里,侯全反复观察精炼车间和铸机车间的每个生产流程,并在与同事多次探讨后提出,可能是铸机过程中一个两节接口密封性差,导致钢水接触空气产生二氧化二铝,引起管道堵塞。

根据这一意见,公司将两节接口更换为整体式接口,钢水流动性果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侯全的两位师傅之间,再也没有了“矛盾”。

类似的经历,蔡保成也有过。因为克服了车间里老师傅们的思维定式,他曾将一款SEBS成品的产出量提高了近四分之一。

正因为此,如今也做了师傅的蔡保成,不仅鼓励车间新进的年轻人敢于试错,勇于创新,还常常组织同事对已有产品进行质量提升的攻关。通过标准化操作让橡胶切粒更规整,针对不同客户使用习惯提供黏度更精确的成品……初生牛犊们的每一个想法,蔡保成都会郑重对待,并与他们共同尝试。

“车间是年轻人二次成长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在与师傅的磨合中,他们增强了责任心,有了担当和创新。只有徒弟超越师傅,技术才能进步,产品才能提升,也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培养出更多工匠。”依然年轻的蔡保成,说这话时,已经透出了一丝老成。

累积张扬自我的“资本”

最近,一张截屏图片在朋友圈流传:“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即辞职的。但对办公室里的中年人,不要心软。”在指出中年人要养家糊口没退路的同时,也暗示着当今年轻人个性鲜明、注重自我的特点。

这句话并非没有现实依据。数据显示,2016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与2015届持平。频繁跳槽,已成为不少年轻职场人的常态。感觉被“大材小用”、对薪资不满意、不喜欢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都可以成为跳槽的理由。

与之相比,记者在生产一线“追”到的这些年轻人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无限循环的四班倒,冬冷夏热的露天工作环境,日日与钢水、橡胶打交道的“寂寞”和丝毫不光鲜的行业,以及平常水平的收入……这些80后、90后们,并非没有自我,却接受了所有本该被挑剔的条件。

个性与自我,从不应该被抹杀,大到有益整个人类的重大科技突破,小到某个生产方法细微的调节,都需要独立甚至显得“出格”的头脑与敢于试错的勇气。但若只是空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年轻人能收获的,大概只有写满跳槽次数的简历。

大多数成就、创新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与积累,是不断对“眼高手低”的心进行敲打和磨炼。相比于同龄人,蔡保成以“火箭速度”得到晋升,大概不是因为他最聪明,而是因为哪怕只是让产品品质得到些微的提升,他也总是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采访中,好几位青年技工都提到一个看似过时的词:集体荣誉。追问下去,他们又很难说出哪件事忽然间让他们有了集体荣誉感,只是模糊地提到,老师傅的言行,参加技能竞赛时车间上下的支持,还有上上下下对产品的较真,“在这里,对集体负责的心,已经远远超过了顾及自己的心。”

这些穿着工装行走在生产一线的年轻人,也许永远按部就班得没有“新闻点”,但正是他们的按部就班,才成就了大工匠,承载下了一个车间、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赖以立足的技术和品质。

真想看看,当他们积累到可以张扬自我时,会有多大的动作。(记者 罗筱晓)

(责编:皮博、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