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各地工会及产业工会

“把职工作为服务的主体,从职工的需要出发,以职工满意作为标准”,回归公益属性的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再次焕发生机——

职工乐园的“圈粉”秘诀

2018年09月27日08:29  来源:《工人日报》

 在哈尔滨市南北中轴线核心路段中山路上,有一片米黄色的欧式建筑群,这是哈尔滨的一处地标性建筑——市工人文化宫。

白天,这里的舞厅以及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的工作室都在轮番上演吹拉弹唱,飘洒纸墨幽香;夜幕降临,职工演艺广场、电影厅、音乐厅也通常会鼓乐齐鸣。现在,市工人文化宫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职工的一方乐土和精神家园。记者日前实地探寻了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的“圈粉”秘诀。

前不久,一部引进大片热映,在大多数影院,影片的票价高达四五十元,然而,在市工人文化宫,同一时间段观看大片的价格可低至9.9元。

“如果在参加工人文化宫微信公众号的抽奖时运气不错,还可以免费观看。但前提条件是:购票人手上得有一张哈尔滨市总工会制发的工会会员卡。”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主任余涛告诉记者,让职工低价享受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是工人文化宫广受欢迎的一大原因。

近年来,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先后组织、承办了《哈秀——探索新世界》、音乐剧《爱上邓丽君》等一系列重大演出活动。这些演出活动除了通过各级工会组织向全市工会会员低价开放以外,还为环卫工、农民工、城管职工等举行专场免费演出。

“这么多的演出和优惠活动,花费肯定不少,这些费用从哪里来?”

“有的是市总的专项补贴,有的是向本级政府和上级工会争取的专项资金。”

……

对于记者的一些疑惑,余涛说,“近年来,黑龙江省总,哈尔滨市政府、市总都加大了对文化宫的资金扶持力度,每年都有专项资金投入,用于开展各种惠及职工的活动。”

“我们要把职工作为服务的主体,从职工的需要出发,以职工满意作为标准。”实际上,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的这种理念从维修改造之初就已经确立。

2013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工人文化宫需要全面维修整顿。在大修方案设计时,哈尔滨市总请来职工、劳模、工会工作者一起座谈,听他们讲述对于改建后的文化宫的期待。

“应该恢复工人艺术团,那是咱们的老品牌。”

“票价不能高,高了职工就来不起了”……最终,一条条来自职工、适合职工需求的建议化作砖砖瓦瓦的搭建方式。

“你看,我们1号楼和2号楼之间的这个广场,就是吸纳了大家的建议后建成的。”余涛说。

在文化宫两个主楼中间,有一处职工文化广场,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每天晚上这里都上演着家庭才艺大赛,一个个家庭在这里走上舞台,在欢歌笑语中展现风采。为职工们组织这些活动的是驻扎在文化宫内的12个文体协会分会。

“因为有了这个平台,我们更多爱好摄影的职工可以聚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王达仁是职工摄影协会会长。

谭景波是工人艺术团的团长,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来自高校、企业、机关的声乐、器乐爱好者们齐聚一堂,“无论是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舞台上,还是在车间的机器旁,都留下过我们的歌声。”

文化宫还提出:让近年来新入职的大学生在文化宫12个分会中担任“副秘书长”一职。“没有级别,也没有额外的收入,就是让新员工深入到职工中,了解职工的所需、所好,将来才能更好地为职工服务。”

多年以前,这个文化宫曾走过一段“以商养文”的日子,但最终依然陷入发不出工资的窘境。近年来,回归公益为主的工人文化宫将所有的场馆回收、整顿,低价位高质量提供文化服务给广大职工。在每年120万人次来此参加活动的背景下,文化宫非但没有赔钱,反而焕发生机,事业收入还从2012年的360万元提升到2017年的1520万元。在哈尔滨,至少有17条公交线路都设有“工人文化宫”这一站。

1956年3月,按照著名劳模苏广铭的建议,工人文化宫这个属于工人的文化殿堂开工建设,这座建筑的建设以工人捐献的形式筹集了150万元,同时,全市10万产业工人以义务献工的方式于1957年建成这座文化宫。

61年前,工人文化宫出自职工们的双手;61年后,工人文化宫活在职工们的心中。(实习生 施碧蔷 王美娟 朱劲枭)

(责编:皮博、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