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关注农民工

返乡农民工唱起“农业经”,稻田里高科技“刨金”——

信阳:稻香里的喜悦丰收年

2018年09月29日08:17  来源:《工人日报》

9月,正是丰收的季节。在河南省信阳市一亩亩绿中泛黄的稻田中,一粒粒饱满的稻米迫不及待要蹦进农民的麻袋。

新生代“农场主”的新天地

“起网啦!”在信阳市罗山县子路镇李楼村齐心岗组一块稻田边,26岁的罗娜从稻田边水沟里拉出一个1米多长的地笼网,往盆中一倒,几十只硕大的暗红色龙虾落入盆中。“这种龙虾能卖30多元一斤!”罗娜说。

曾在外打工多年的罗娜,一次回家休假时,看到农忙时期父母辛劳,便下田干活帮忙,学了不少耕作知识。“我渐渐觉得,父母的种田方式远远没有跟上时代发展,如果加入一些新尝试,说不定能开拓一片新天地。”罗娜说。

2013年,罗娜返乡创业,成为新生代“农场主”。经过土地流转,她成立了金凤家庭农场。去年,她又承包了350亩低洼坑塘地,采取稻虾共作模式,既种稻又养小龙虾。

“小龙虾是不少城市人餐桌上的畅销品,不愁卖。而在纯天然的生态环境下,稻米口味清淡,糯而不粘,入口回甜。”罗娜说,如今每亩稻田可收稻谷500公斤、小龙虾150公斤,每亩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今年的“稻虾米”还没有收割,就被当地企业以高出普通水稻一倍的价格预订一空。

返乡农民工在土里“刨金”

在当地,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始在土里“刨金”。

“现在田间光照度是9690.0lum,空气温度是23.6摄氏度,风速风向是东南风1.1m/s。”在信阳光山县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控室内,合作社的创始人刘正礼一边在电脑上操作,一边指着面前一个大屏幕向《工人日报》记者介绍说,自己采用全新的现代化农业管理方式,用数字农业技术,可以对田间农作物的土壤变化、气象环境及生长情况进行监测。

这个如今对高科技十分熟悉的农民工,曾经是一名在外打工多年的“修车匠”。

出生在光山县罗陈乡一个农民家庭的刘正礼,从小目睹了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和不易。高中毕业后,他在城里开起了修车摊,一摆就是10年。这期间,他还跑过运输,收过废品,到工厂打过零工。

不过,刘正礼渐渐产生了疑虑:“难道干农活儿就不能有一番作为吗?”

深思熟虑过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农村老家。2003年,刘正礼通过租赁、承包、代种等形式,在全村种下140余亩耕地;2008年,他又拿出40多万元积蓄,添置了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率先在村里实现了机械化;随后,他成立了光山县首个农业合作社——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如今,该合作社年完成机插秧面积达5万亩以上,为1200多户农民提供了育秧、机插秧等服务,每年完成各类作业面积1.4万余亩,收入在790万元以上。“到收获季节了,我每天在田间地头,看着收割机拉着一车一车的谷,一车一车的稻运回家,感觉特高兴。”刘正礼说。

现代农业成了富民“抓手”

如今,信阳商城县把科技融入稻田,让高效现代农业成了富民抓手。

“再生稻稻米品质好,味道香,每公斤可以卖到16到20元,是传统稻米的两倍!”近日,在商城县河凤桥乡辛店村绿色田园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再生稻种植基地,理事长陈昌抚摸着即将成熟的稻穗对记者说。相比于传统的稻穗,再生稻种一茬能收获两回,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可再收一季的水稻。

“我们在全县是最早尝到再生稻甜头的,稻田的平均亩产提高了210公斤。”陈昌说,目前,头茬稻已经收割完毕,平均亩产约580公斤,二季稻已经抽穗成长,长势良好。

商城县农业局总农艺师胡敬东表示,近5年来,通过对再生稻的发展给予引导性扶持,该县再生稻面积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势头。2018年再生稻面积达到50546亩,再生季单产不断攀升,最高单产达373公斤。

“如果实行1.5季的再生稻种植模式,一季种两季收、省工省时、节本优质的特点更将被放大。”胡敬东说,在专业技术指导下,每亩再生水稻的产值将达到2210元,除去生产、管理、销售等的投入,农民每亩能有800元~1000元的收入。

通过近5年的生产实践,今年商城县的5万多亩再生稻有望为农民增收上亿元。农民李顺成看着眼前100多亩的稻田,小心拨弄着稻穗,兴奋地说:“水丰粮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记者 余嘉熙 通讯员 王佳宁 吴炳辉)

(责编:皮博、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