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全总要闻

专注、担当、奉献、创新 成就“军工绣娘”

——专访“大国工匠”潘玉华

邱王紫藤

2018年10月24日13: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工会新闻

潘玉华(人民网邱王紫藤 摄)

201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正式开始,天空一碧如洗,来自空中梯队的预警指挥机梯队呼啸而过,吸引了众人眼球。而鲜为人知的是,在空警500预警机的完美亮相背后,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对预警机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如机器一般精准的纯手工焊接技术。

被亲切的称之为“军工绣娘”的她,这次作为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四川代表团的代表之一参与到了大会中。

苦练技术 彰显“工匠精神”

“专注、坚持、创新,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是我认为的新时期‘工匠精神’的表现。”潘玉华在采访时告诉本网记者。

预警机是飞行队伍中的神经中枢,主要承担空中巡逻警戒及指挥控制任务。空警500预警机的天线罩上遍布着上百万个电子模块单元,潘玉华的工作就是要在这些纵横交错的电子模块单元上实现高密度的组装,将一种叫做植柱的工艺运用在这上面。将1144根铅柱纯手工植入在手表大小面积的电子板上,保证每根铅柱的中心位置偏差小于头发丝直径的二分之一,并且,这1144个铅柱一个都不能出差错。一旦有任何一个铅柱出现错误,就会导致电子信号不能导通,最终导致整个预警机功能失效。这样不容有一丁点差错的操作,潘玉华将其纯手工操作的成功率达到了几乎是100%。

在如此精细、缜密的操作背后,是潘玉华日复一日的钻研和练习。为了达到心、手、眼的高度配合,在休息的时候,她会带着徒弟们做投硬币的练习。在一个盛满水的杯子中,投入40枚一元硬币,保证杯子里的水一滴都不溢出,潘玉华的最高纪录可以做到45枚。

在国防事业无线电装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的她,用任劳任怨、踏实肯干、苦心钻研的精神和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意义,也因此成就了“大国工匠”、“军工绣娘”的美名。

从农村到城市 “军工绣娘”的初心

“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让我从一名普通女工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也让像我一样的一线工人看到了希望和目标。”潘玉华在采访时坦言。

潘玉华出生在四川省西南部一个并不发达的小农村,小时候的她特别喜欢奶奶用收音机给她放各种戏曲和评书,这也让年幼的她开始对弄懂收音机及电子产品的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长大后,她便成为了一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的无线电装接工。

同时,奶奶和爸爸从小的严格教导也影响了潘玉华对待工作负责任、严要求、肯琢磨的态度。她在采访时告诉我,“小时候,爸爸连插秧都要求我们横平竖直,有一点歪斜都会让我们拔了重新插。”奶奶作为一名绣娘,也常常在锦缎上穿针引线时告诫潘玉华,绣花并没有什么诀窍,重点是熟能生巧,贵在坚持,不管什么工作都要持之以恒的做下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这次中国工会十七大四川代表团的分组会议发言中,潘玉华表示,在听取了党中央致词后,她也将继续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忘初心,为铸就大国重器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承精神 开拓创新

如今的潘玉华,是一名一线工人,也是四川省机电冶煤工会兼职副主席。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她还将技能言传身教,成为了中国国防邮电工会示范性劳模创新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潘玉华带领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潘玉华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团队迎难而上,开展技能创新,解决技术难题,培养了很多高技能人才。其中,团队一名成员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6名获得成都市技术能手称号,1名获得IPC大赛西南赛区亚军、2名获得季军。

潘玉华在采访中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重大决策部署,“我所在的单位也积极响应了党中央的号召,组织开展了技能竞赛、技能培训等活动,打通技能提升的平台,激励了一线工人们开拓创新,也使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干劲更足。”

(责编:王楠、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