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全总要闻

工代会上的“大工匠”

2018年10月25日08:20  来源:《工人日报》

中国工会十七大,2009名代表,有一线职工、基层工会干部,更不乏在各自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大工匠”。他们走到哪里,总会有代表或工作人员围上来,要求合影留念。那神情,就像看到了明星一般。

他们的出名,在于身怀绝技,也在于平凡中创造的令人瞩目的业绩。回顾成长历程,总有一个时刻,让他们终生难忘。

高凤林:《实话实说》让技术工人成明星

无论走到哪里,为火箭焊接“心脏”的高凤林都是众多媒体追逐的“焦点”。如今,他已收获全国劳模、最美职工等众多荣誉,习惯了站在聚光灯下、领奖台上,成为备受关注的“名人”。但回想多年前第一次找到“星星”的感觉,他依然津津乐道。

199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当时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做了一期节目,主题是“咱们工人有力量”。高凤林作为嘉宾参与了节目录制,通过自身经历,畅谈工人在国家制造中发挥的作用。

节目播出后的火爆程度,超乎他的想象。他走在街上,甚至带女儿去书店买书,都会被人认出来。数百封全国各地观众的来信,通过中央电视台转交给他,甚至有二三十人找到他所在的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其中既有白发斑斑的老者,也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

“用现在的话说,咱也有‘粉儿’了!”高凤林说,自己当时好像找到了“星星”的感觉。

事实上,能上《实话实说》当嘉宾,源于高凤林多年的积累。早在1996年,高凤林已经登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领奖台,荣获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等荣誉,攻克了钛合金自行车焊接、长三甲火箭发动机焊接等多项难题。

在第66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他一举将3个创新发明项目金奖收入囊中;在丁肇中领导的由世界16个国家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中,他被委任以特派专家的身份,督导项目实施……高凤林成为国际舞台上的“明星”。

2015年,高凤林荣获全国劳模,并成为《大国工匠》栏目开播“第一人”。在他看来,时间和实践证明,咱们工人有力量,产业工人是托起制造业发展的耀眼明星。

贾向东:“免检焊工”的光辉时刻

2012年8月22日,被誉为职工技能“全运会”的第四次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94名电焊精英云集江苏南通。

这是一次高手过招,参赛者全部为各省选拔出的前三名。理论、仰板、全氩焊、立板补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经过3天激烈角逐,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建二公司焊工贾向东的名字出现在榜单首位。专家评价他的作品,无论从焊缝外观、探伤,还是高度差、宽度差、咬边、正面和背面成型,都近乎完美。

这是贾向东第二次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一次他获得了第二名。

相对于其他同行,在全国大赛的平台上进入前三甲,已算是技术顶尖了。但贾向东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得第一”。

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聚光灯投向这位时年29岁的年轻人,他微微笑着,把功劳都给了企业和师傅:“其实我也没做出什么伟大的成绩,只是很幸运地走进了一个重视技术、崇尚先进的好企业,遇到了一群无私传授毕生所学的好师傅,在本职岗位上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贾向东年纪轻轻就拥有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金牌工人、免检焊工等诸多殊荣。他的努力,是为了一个目标——做全中国最好的焊工。

李刚:从一线走出来的“电气华佗”

2013年6月,“中国梦·劳动美”全国劳模先进事迹宣讲团赴粤渝陕宣讲,人称“电气华佗”的李刚,成了企业职工热议的人物。

“有问题找李刚”,这是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加工部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在工友们心中,李刚就是“神一样的存在”:20多年来,靠着刻苦钻研,他从一名普通的电气设备点检员一路成长为新时期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典型。

“1990年工作之初,我所在的管加工部引进的都是进口设备,为了防止技术泄露,外国专家在安装调试时,用布幔将工作区域围挡起来。”那时,李刚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先进技术为中国工人争气。

靠着这股不甘人后的信念,这位只有中专学历的一线技工一路钻研并最终掌握了这些“洋设备”的核心技术。从处理传感器信号不灵的小毛病,到改进工艺、优化生产线,他都“手到病除”。

如今,李刚经常以技术专家的身份赴美参与公司项目,现场指导当地技术人员。“从前,咱们中国工人学‘洋师傅’,现在我要带‘洋徒弟’了。”他自豪地说。

肉孜麦麦提·巴克:“小巴郎”成为“明星采油工”

1994年,18岁的肉孜麦麦提·巴克遇到了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成为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公司的一名采油工。

从南疆和田县的一个偏僻村庄走出来的他,技术和文化基础都不尽如人意。他就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反复到采油现场观摩学习,用11年时间自学考取了两个大专文凭和一个本科文凭。

“我相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9年,23岁的肉孜麦麦提·巴克在新疆石油管理局首届少数民族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采油工种第一名;30岁时,成为新疆油田的技能专家;33岁时,成为中石油唯一一名维吾尔族技能专家。如今,“小巴郎”成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

尽管已经掌握不少令人羡慕的“绝活”,但他认为,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长期保持这种技术水准”,这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为技能创新提供持续不断的力量。“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要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对行业的热爱,坚持学习、与时俱进。”

耿家盛:36年练成业内“一把刀”

车工一把刀,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对于车工而言,磨刀是基本功,却也是最难出师的一项。工作36年,耿家盛磨过的刀自己都算不清,但业内人人知晓他拥有一双车工的“尖刀”之手。

在工会十七大的会议现场,不似“尖刀”声名般的凌厉,大多数时候他或思考,或奋笔疾书。

来自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耿家盛代表,出生于车工世家。在业内,耿家盛的强,是靠真刀真枪比出来的。1990年,他在“全国青工技术大赛云南省选拔赛”中获得车工第二名,随后,“优秀技术技能选手”“车工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代表业内权威的荣誉称号接踵而至。

2003年,他代表云南省挺进“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虽然仅获得车工第14名的成绩,但赛后的一张代表团合影成为他珍藏的宝贝。照片中,父亲在他左侧,同排的还有云南另一位车工大王——全国劳模赵学全,一位是启蒙恩师,一位是业内翘楚。(记者郑莉 张锐 黄康 王群 李娜)

(责编:王楠、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