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全总要闻

技术工人代表谈成长与传承——

“我是通过工会搭建的平台成长起来的”

2018年10月26日08:24  来源:《工人日报》

一枚枚金色的奖牌挂在胸前,这是技术工人代表最引以为傲的“名片”。

在中国工会十七大的2009名代表中,工人代表比例由中国工会十六大的5.9%提高到18%以上,其中技术工人代表占据相当比例。

他们身上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们如何看待技术、匠心与传承?来听一听技术工人代表的声音。

工装不同,匠心相同

“听了党中央致词、大会报告和总理报告,我对提高产业工人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等举措落地非常有信心。”10月24日,从人民大会堂走出来,西部钻探工程公司试油公司试油工谭文波代表的嘴角一直上扬着。

来自新疆的谭文波代表被称为“油田里的发明家”,他用26年的奋斗经历告诉新一代产业工人,“技术革新路上不会一帆风顺。”

桥塞坐封工具,传统是以火工品作为动力源的,因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找到新的作业动力。在设计制作新型桥塞坐封工具的无数次试验中,有一个高压力试验,即工作能力要达到70兆帕的效果,就要产生30吨的作用力。

“若实验过程出现失误,不亚于一颗炸弹爆炸。”在驻地的房间里,谭文波代表淡然地讲述着一次“生死经历”。

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每一位“技术大拿”心中共同的执念。来自河南代表团的平高集团公司首席车工胡中辉代表也不例外。

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工人,胡中辉代表先后攻克了百万伏支架焊装、活塞杆装配等核心零部件的加工技术难题,为国家重点特高压工程提供高质量产品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研制出的动平衡配重工装、内外螺纹装夹工装和专用精密深孔加工刀具,加工精度保证在0.01毫米以内,比一根头发丝还细。

匠心打造精品。麻建军代表是宝鸡机床集团公司的数控机床试车工,他在生产中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零投诉,产品交检合格率100%,一等品率保持在98%以上。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他们日常穿着不同的工装,但他们有一颗相同的匠心——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在这场5年一次的工会盛会上,技术工人代表奏唱了一曲“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时代主旋律。

技术工人成长需工会“牵线搭桥”

“我是通过工会搭建的平台成长起来的。”谈起成才之路,技术工人代表们都表示,除了国家的重视、单位的培养、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各级工会组织的帮助。

“作为工会开展的职工技能大赛受益者,我深切感受到技术工人的成长需要工会牵线搭桥。”胡中辉代表说,当他从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时,河南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接踵而来……

麻建军代表认为,“工会举办劳动竞赛、技能比武活动让基础人才选拔渠道畅通了,是一个发现、培养技术工人的好通道。”

随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工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变得日益多样化,已不仅限于一厂一地一师傅,不少技术工人在工会的组织下走出厂房,走到外地,甚至到国外“取经学艺”。

“公司工会每年都组织技术骨干到国外培训。去年7月,我就去美国进修了半个月。”谭文波代表说。

“培训加强了,待遇提高了,地位提升了,我们的‘娘家’更重视技术工人了。”说起工会的力量,四川川润动力设备公司重容分厂电焊工缪学英代表有说不完的话。

创新工作室:培养人才的“孵化器”

今天9时30分,在陕西代表团驻地,麻建军代表的房间里,5名技能大师聚在一起相谈甚欢。“培育与传承”的话题议了一遍又一遍。

分享“培育经”时,麻建军代表堪称“严师”。“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做到好为止。”他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徒弟制作一个需常温加工、恒温装配的零件,由于经验不足,徒弟试了许多次都没有成功,想放弃了。麻建军代表却坚持这个产品必须由他完成,并在一旁指导,直至产品制作成功。

近年来,各级工会开展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工会培养新一代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5年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得到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已创建各类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7.2万家,众多劳模和工匠人才借此传播劳动技能、创新方法和管理经验。

胡中辉代表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其成员是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的青年创客。该工作室就像生产车间的“智囊团”,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所有成员便聚在此处讨论思路,共同攻克难题。“工作室成员全部拥有省级技术能手以上荣誉,奖项加起来近200项。”提起徒弟,胡中辉代表像是在夸奖自己的亲人般自豪。

谈起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谭文波代表兴致勃勃。他领衔的工作室近年来获得技术转化革新成果4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只要肯踏踏实实扎进土里,都能吸收养分。”(记者刘友婷 周有强 李丹青)

(责编:王楠、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