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在大庆油田铁人学院,全国劳模许振超和高凤林与80余名劳模、工匠人才互动交流,把脉老工业基地创新工作室建设——

对话大师

2018年11月16日08:19  来源:《工人日报》

“我想问许大师一个问题,我们企业有8000多名职工、上百个工种,如何把不同工种的人更好地凝聚到创新工作室中来?”

“俗话说,‘眼睛花不花,全看四十七八’,我想问高大师,作为焊工,您如何解决视力对于焊接工作的影响?”

……

11月14日,在大庆油田铁人学院的学术报告厅内,参加黑龙江省劳模及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培训班的80余人齐聚一堂,踊跃向坐在讲台上的两位大师提问。

学员们口中的“许大师”,是被誉为新时期产业工人杰出代表的全国劳模许振超;“高大师”,则是全国劳模高凤林,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航天科技一院首席技能专家。

两位产业工人中的佼佼者同时出现在一个培训班上,这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学员们纷纷围拢上来争相与两位大师合影。

当天,两位大师向学员们宣讲了中国工会十七大精神,同时和黑龙江省的劳模、工匠人才进行对话交流,把脉老工业基地创新工作室的建设。

全国劳模杨海波是大庆油田采油四厂的采油女工,由她领衔的海波工作室是厂里一个重要的职工培训基地。当天下午,她作为代表上台汇报工作室的有关情况。汇报的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由于技术问题,现场的大屏幕并没有同步播放杨海波汇报的课件。尽管受到一些影响,但让她感到紧张的并不在于此。

2017年6月,在大庆油田工会的牵线搭桥下,杨海波等3名油田职工拜许振超为师,向老前辈学习如何当好新时期产业工人。

“尽管这种汇报不是第一次了,但是看着师傅在台下坐着,我心里还是有点恐慌。”杨海波说。

其实,虽然许振超和杨海波有着师徒关系,但他对徒弟的评价并非是一味地夸赞。“海波工作室在职工培训方面做了不少尝试,但也不能止步。近几年,职工队伍尤其是年轻职工队伍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要了解,务必使工作室的培训接地气。一定要避免在培训过程中出现‘职工来也得来,不来也得来,来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的情况。”

来自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的采油女工刘丽,作为10余个职工创新协会的总会长,畅谈了如何在厂工会支持下协调多个工种联合开展创新创效的有关情况。

来自航天航空系统的焊接专家高凤林在肯定了他们的技术成果的同时,也对刘丽工作室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庆油田的传统优势,在思想和认识上引领好广大职工。

“怎么样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好‘铁人精神’,让大家不仅能干活、会干活,还知道为什么干活,体现出咱们工人阶级的觉悟、担当、能力、水平,这是每个工作室都需要考虑的。”高凤林说道。

“听了高大师的话,我觉得自己对于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工作室应该承担的任务有了新的思考。”刘丽说。

台下劳模提问,台上大师回答,整个下午,学术报告厅内的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聆听着、记录着、思考着。

“从‘制造’到‘智造’再到‘精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产业工人不断地挑战极限,完成自己的使命。”

“干什么事情没有规矩不行,要仰望星空,但也要脚踏实地。”

“劳模工作室要紧盯行业发展趋势,对于需要掌握的技术要比别人早走几步。”

……

两个半小时的交流活动很快就过去了,两位大师的精彩点评与对话,让原定的下课时间一推再推。

课后,要赶回北京的高凤林匆匆吃了一口饭,就到房间拿行李。一名在餐厅门口等候已久的学员不好意思地上前问道:“高大师,我还有个困惑好久的问题,能请教您吗?”

“走,边走边说。”高凤林一边说一边把准备穿上身的外套搭在了手臂上。(记者 张世光)

(责编:王楠、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