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5日13:30 来源:《工人日报》
“魁爷”,是李荣魁的微信名。77岁的他,网络玩得很溜。办公桌上一些小零食,都是他网购来的。
清瘦,灰白长发及肩,银髯飘于胸前,站在记者面前的李荣魁,颇为仙风道骨。
老人说话风趣十足,“公司里的人都叫我‘大师’,那是大家捧我,他们少叫了一个字,我是‘大师傅’。”
一件景泰蓝作品,需要经过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7大工序,108道小工序,十几个工匠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手工完成。
从艺超过60年,掌握全套制作手工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京东工艺品公司景泰蓝总工艺师李荣魁,的确称得上“大师傅”。
“偷师学艺”的日子
有句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偷师学艺,李荣魁没少吃苦头。
1957年,李荣魁初中毕业,他为一件事发愁,是继续上学,还是找份差事贴补家用?“家里不富裕,如果去当学徒,每个月有16块钱收入。”李荣魁笑着说。
一次,看到报纸上登着一条北京市特种工艺实验厂招收学员的消息,李荣魁决定去试一试做学徒工。
最初学技艺,李荣魁做的是手工拽丝的活儿——1.5厘米粗的铜丝,从不同孔径的工具中拽一遍,变成零点几厘米的铜丝,再用锤子敲扁。
“一个人在后面把着,一个人在前边拽。全靠手工将铜丝加工成做活儿的尺寸。”李荣魁说,“一上午下来拽得肩膀疼,最多也就能加工10米铜丝。”
景泰蓝制作工艺都是靠师徒口传心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手艺得靠“偷学”,他经常和师傅“斗心眼儿”。
一次,师傅用几微米的铜丝掰成花卉图案,盖上一张白纸后出门了。李荣魁偷偷掀开白纸,想学学“掰活儿”手艺,看完后,他小心翼翼地把白纸盖好,消除“作案痕迹”。
师傅回来后严肃地问他:“你是不是偷看了?”李荣魁很诧异。“我这纸上有根头发,现在头发没了,肯定是你偷看了。”
回忆起3年学艺,李荣魁很是感慨。“当时,我还总结出了‘三勤偷艺法’:嘴勤,遇到不懂的就问,不怕师傅烦。眼勤,师傅干活的时候,自己找机会偷着看,能看多少是多少。手勤,每天下班后,就拿师傅不用的废丝,反复练手艺。”
3年后,李荣魁正式出徒,能够独立接活儿了。他的工资涨到了22元。
自此,李荣魁与景泰蓝相伴60多年。
倾囊相授的“大师傅”
“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这是民间对景泰蓝的评价。
昔日皇家御用的景泰蓝,成品釉色珍重华贵,纹饰图案清新、典雅。要想达到这一效果,“点蓝”很重要。
“点蓝”的手艺,李荣魁学了5年。景泰蓝最初颜色有二三十种,比如大红到浅红需要十几道颜色渐变。“调这个色,需要五六种原料,按比例调配。但每种原料的用量,没有准确的计量单位。”李荣魁说,单次调色需要进行三四十次试验,才能确定一种颜色的配方,而景泰蓝需要呈现的颜色多达60多种。
“点蓝”之后是“烧蓝”——依靠800度至1200度的高温,将釉料烧制到胎体上。这是制作景泰蓝最关键的一环。
“景泰蓝有句老话叫‘火中求财’。烧瓶时,炉温颜色、釉料的融化程度全靠肉眼掌握。有时你觉得成了,提上来一看,瓶子上半身釉料还没烧开,下半身釉料已经烧化了。”李荣魁说。
为了全面掌握景泰蓝工艺,李荣魁专门学习了景泰蓝工艺八大流派,仅学习笔记就装满7个箱子。
“几百年来,景泰蓝从业者大多只掌握其中某一项工序,只有领头的大师傅才会所有工序。”李荣魁说,“这个行业很磨人,没有三四十年的工夫,很难掌握。”
成为“大师傅”,李荣魁用了40多年。2006年,景泰蓝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荣魁成为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当初“偷师学艺”,如今成为“大师傅”的李荣魁,却将一生所得对徒弟们倾囊相授。
黄文海,李荣魁的大徒弟,出生在景泰蓝世家。“跟着师傅学,从设计图纸到镀金的7大工序,每一个环节都悉心指导。”黄文海说。
黄文海至今还记得,拜师后李荣魁教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景泰蓝制作的局限性——景泰蓝不能有大面积留白,得加衬纹,否则烧制时容易炸裂。
从那以后,黄文海跟师傅学到了很多关于景泰蓝的秘密。“师傅将景泰蓝所有的细节、轮廓、制作技艺都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黄文海心存感激。
“把这个手艺传下去”
60年来,李荣魁设计了几百幅景泰蓝图案,有瓶赏系列、炉罐系列、佛具系列、鼻烟壶系列、高仿系列等。不仅在国内外深受欢迎,而且多次被选为国礼。
1980年,外交部准备在中日友好周年纪念日时送给日方一件景泰蓝作品。这项任务落在了李荣魁身上。在他的办公室,至今还挂着这件名为《中日友好杯》的景泰蓝作品设计图纸。
“这是国礼啊,也是景泰蓝首次在世界瞩目的焦点时刻展示。所以,各个环节要求非常高,仅图稿就改了10次。”李荣魁说,《中日友好杯》上的花纹图案,全靠他用专门的掐丝镊子,将高1.5毫米、厚0.5毫米的铜丝,一点一点掰成,仅铜丝就用去一个羽毛球场的长度。
就在李荣魁的景泰蓝技艺风生水起之时,1993年,他被查出胃癌,胃部被切除了五分之四。
李荣魁知道自己的病是怎么得上的。
为了设计出更好的景泰蓝作品,李荣魁常年外出写生,作息十分不规律。早上灌一壶水,揣上几个馒头或烧饼,拎上军挎包就出门了,一待就是一整天。
一次春节前去承德避暑山庄临摹库存品。为了临摹皇帝使用的一个地炉上的图案,李荣魁在冰冷的油砖上趴着画了4个多小时。
医生说,李荣魁是胃癌中晚期,旁边还有14个淋巴结,每一个都随时有癌变的可能。可李荣魁却嘱托主刀医生:“手术一定要成功,我还有任务没完成。”
病前,李荣魁与人合作编写了《景泰蓝工艺操作规范》《景泰蓝质量标准》,编绘了《景泰蓝传统花卉图案》《博古图案》《龙凤图案》《松鹤图案》《传统吉祥图案》等,并奔走于河北、天津、西安、重庆等地的工艺品厂,讲授景泰蓝发展史,传授制作技艺,培养传人。
李荣魁所说的任务,就是对景泰蓝工艺的传承。“我学了几十年,一定要把这个手艺传下去。就是靠着这个信念,坚持到今天。”李荣魁说。
如今,李荣魁所在的公司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截至目前,已经培养了500余名学员。但景泰蓝制作技艺仍然没有资料可查,只能依靠口传心授,培养一名合格的徒弟,至少需要3至5年。
77岁的李荣魁依然坚守在景泰蓝制作一线,“我想把景泰蓝技艺系统整理一下,写一本书,改变几百年来口传心授的局限,让景泰蓝前见古人,后有来者。”
传承,是一种精神
张菁
传承,承载着一种责任,延续着一种情怀,彰显着一种精神。
大工匠身上承载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一种匠心,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与执着的追求。工匠精神所表现出的注重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与探索创新,正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动力。他们的技艺与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关乎行业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进步与民族文明的进程。
景泰蓝作为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荣魁的学艺之路并不平坦,还自嘲式地总结了“三勤偷艺法”。成为“大师傅”,李荣魁用了40多年。然而,成为景泰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他,却将一生所得对徒弟们倾囊相授。李荣魁深知景泰蓝制作技艺没有资料可查,只能依靠口传心授。为此,77岁的他依然坚守在景泰蓝制作一线,“我想把景泰蓝技艺系统整理一下,写一本书,改变几百年来口传心授的局限,让景泰蓝前见古人,后有来者。”这种传承的信念支撑着他对抗病魔,对他来说,传承已经成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一种延续中华文化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大工匠,执着地、精心地传承着他们的技艺与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的民族才能创造更多奇迹。(记者 李昱霖 通讯员 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