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22日14:24 来源:《工人日报》
《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8)》暨中国职工状况指数发布会今天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行。该研究报告推出的中国职工状况综合性指数显示,2005年至2016年的10年间,中国职工状况指数中总体性指标处于平稳上升态势,特别是职工的就业和收入出现了明显改善,自2012年以来,企业部门劳动报酬对工业增加值占比上升了15%,职工就业率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共享经济发展带来了职工队伍第三次结构性变化。
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完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研究报告》),从中国职工状况指数,以及职工收入分配、就业、养老保险、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劳动争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针对资源衰退型城市职工就业、非公企业产业工人技能培养、制造业职工劳动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共享经济领域职工就业状况、职工话语权与媒体能见度、“机器换人”与职工就业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刘向兵表示,《研究报告》致力于运用国家统计局及各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将中国职工状况改善的情况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构建系统性的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中国职工状况,并将中国职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以年度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给全社会。
记者注意到,在2017年度的中国职工状况指数中,均衡性指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12年至2016年,该指标从95.52下降到89.88,高于上一个五年下降幅度。表明各地在职工就业、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差异正在不断增大,这也成为影响中国职工状况的主要因素。
中国职工状况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表示,均衡性指标下降,源于中国职工队伍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差异变得日益显著。“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中国职工队伍发生过两次结构性变化,共享经济发展则带来了职工队伍结构的第三次变化。”
《研究报告》认为,共享经济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吸纳了去产能、退伍军人及下岗再就业人群,对职工就业工资、工时及就业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值得关注的是,共享经济发展产生了去劳动关系化的就业状况。这些劳动者与平台单位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或事实上的劳动关系,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劳动合作关系。同时,其中许多劳动者的收入报酬也不是由平台单位支付,而是直接由客户支付。
“针对劳动者通过平台单位实现就业这一现实,需要对职工概念属性进行重新界定。”课题组负责人表示,将在2019年的《研究报告》中对此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记者郑莉 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