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综合报道

上海航天八院工会帮助职工把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创意进一步孵化下去,让他们“找得到组织、借得到力气、出得来成果”——

服务职工创新的“最前一公里”

2019年02月15日09:34  来源:《工人日报》

“王曙群获奖了!”1月8日以来,这一消息在王曙群所在的上海航天八院及所属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乃至上海市的广大一线职工中引发热烈反响。在当天召开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航天八院首席技师王曙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经全国总工会推荐参评获奖的两位一线技术工人之一。

在上海航天八院,近年来职工创新可谓亮点频出,不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合理化建议、优秀发明成果、先进操作法等成果,每年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约60项,同时已有部分优秀项目实现产业化,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强劲动力。

八院究竟是如何点燃职工创意的“星星之火”,助力企业形成了创新的“燎原之势”?

“服务职工创新的‘最前一公里’。只要职工的创新激情不灭,企业发展的动力就不竭。”八院工会主席李昕如是说。

让职工创新“找得到组织”

2018年12月11日,由上海航天八院工会、上海航天星客科技联盟主办的第二届“领航者”职工创新创意大赛决赛火热进行,来自八院不同单位的100多名“领航者”的11个项目在进行路演。

“利用VR技术,以长征火箭为载体原型进行创意设计,模拟搭载火箭到太空过程,并在沉浸式的氛围中,将19个长征火箭系列型号的典型特点向观众娓娓道来”……比赛现场,该项目负责人许亚萍介绍了805所的“‘亮剑’VR展示系统”,最终这一项目被评为三个“金种子奖”之一。

在八院,“领航者”职工创新创意大赛已经成为上海航天星客科技联盟(简称“星科联”)旗下的品牌活动。“星科联”成立于2017年,由八院工会牵头,将院内各类职工创新协会汇聚在一起,旨在发挥院所两级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汇聚基层创新力量。

在李昕看来,当前职工创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围绕岗位的小改小革,又有发自职工个人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的原始创新;既有工作项目牵动的创新,又有志趣相投伙伴的“小团队”创新。所以他们需要企业,包括工会组织提供更加宽松和包容的创新环境和支持。然而现实情况是,随着国家对创新工作日益重视,企业方方面面也在关注创新,但关注点往往都盯在相对成熟的项目上,一线职工最初始的创新或者创新萌芽往往不被关注,或者缺乏必要的支持。

基于此,早在2015年八院工会就提出了服务职工创新“最前一公里”的理念,帮助支持职工把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创意进一步孵化下去,一旦取得进展,工会再把这些项目“传递”下去,由企业研发等行政方面接续关注支持,从而从机制上确保职工创新活动持续开展、薪火相传。

当时,八院工会助力下属805所打造了星天地创客空间,并成功举办“勇闯星天地”创客大赛,在航天系统和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随后,院内各类职工创新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星科联”的成立,为职工创新创意搭建起广阔的舞台。

据统计,仅参与两届“领航者”大赛的就有200多个项目,从中评选出了6个金种子和15个潜力奖,直接参与职工有近千人。

让职工创新“借得到力气”

光纤传感测量技术在航天器上的应用、“FindTime”手机戒瘾器、无人车的“眼睛”——多线激光雷达、快速FDM3D打印机、教学星研制、工业级无人机视觉避障……2017年底,在八院职工创新创意基金首批项目立项评审会上,这些来自职工的创意让评委纷纷点赞。

要让职工创新找得到组织,还要让他们借得到力气!“星科联”成立后,八院工会把脉职工需求,专门设立职工创新专项基金,依托“星科联”理事长单位805所工会管理运作,对不同阶段的项目提供不同的政策、资金和资源支持。两年来征集创意110余项,经评审资助孵化40项职工创新创意,院工会投入资金约160万元。

“成立职工创新专项基金,主要是想让职工最初始的创意创新能获得支持,让创新成为一种常态。”李昕表示,如果用企业的考量眼光,这些创新可能谈不上什么,或者不具备支持的价值,但就像塔尖上的明珠是靠一层层的塔基“堆积”上去一样,没有大量的原始创新尝试,成果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对这个阶段创新的扶持,工会有天然的优势,也是工会使命所在。

除了设立职工创新基金、组织开展“领航者”创新创意大赛、推荐职工创新项目参加各类评比和成果展示外,八院还大力倡导“双创”精神,扶持各类职工创新协会发展,为他们提供活动和加工场地以及设备和元器件等方面便利,资助优秀创客参加各类“创客展”和论坛,为他们对接创业导师和投资人,进一步拓宽视野和思维。

考虑到航天职工大部分是某方面的专才,但在项目总体策划、市场分析、财务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八院工会还开展了创业沙龙、技术交流、商业计划书、沙盘模拟训练、路演技巧等项目培训。近两年工会举办培训近20场,参与职工2000多人次,带动基层工会开展此类活动3000多场次,参与职工2万多人次。

让职工创新“出得来成果”

“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80%以上是由于司机反应不及时引起的。我们的创新项目,就是为了能预判风险并及时提醒,为司机争取宝贵的几秒钟。”在首届“领航者”职工创新创意大赛决赛路演上,八院802所王磊磊团队带来的交通雷达项目,曾引发专家和投资人的关注。

如今该项目已经成功实现市场化,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而在八院,职工创新项目成功“开花结果”的例子还有很多。

为了让职工创新“出得来成果”,八院将职工创新分为三类,包括创意舱(点子、ideas)、方案舱(论文、报告)和产品舱(样机、实物),通过项目管理,激励航天创客涌现,常态化收集创新项目,定期组织专家评审,再经过路演、答辩、专家核定、与项目责任人沟通确认等环节,明确项目支持金额、实施周期和验收形式,助力项目成长,最终以立体化的成果展示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

两年间,八院通过上交会、科博会、工博会、职工创新展等成果展,向大众和行业专家展示了成果,并在国家级比赛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上海市级创青春上海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上获得优异的成绩,同时组织一对一的线下投资人沟通会,实现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有力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无论是航天前沿创新、航天业务创新,还是结合自身岗位开展的小发明、小创造,或者助力军民融合发展的航天技术转化,在八院的职工创新维度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李昕自信地说。

因此,八院除了引进“创客文化”,作为工会传统工作品牌的各类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同样在新时代绽放出闪耀的光芒。

据王曙群介绍,近年来,院厂两级工会大力支持工作室创建,在经费、资源各方面给予支持。目前,八院拥有4个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13个上海市职工(技师、巾帼)创新工作室。以全国劳模唐建平创新工作室、大国工匠王曙群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以专家汤卫平创新工作室、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樊蓉巾帼创新工作室等为代表的各类创新团队,完成了众多世界领先的关键技术攻关。

“工会工作的创新只有对接职工需求,职工才会有共鸣;只有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才能更好地助力创新。”在李昕看来,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这正是职工创新的意义所在。(记者 张锐)

(责编:宋美琪、程宏毅)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