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1日08:58 来源:《工人日报》
3月13日晚,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新疆昌吉±1100千伏换流站项目部的职工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推开食堂大门,阵阵香气飘来,桌上摆放的是大厨们特意烹调的“海派口味新疆菜”,家乡的味道让职工们赞不绝口。
“年轻人也能在工地找到家的感觉。”昌吉项目总工程师黄昊说。
可是多年前,工地生活并非如此。
“送变电项目职工的工作性质就是经常离家在外,在各地建设电力工程。那时候,我们住的都是帐篷。吃的也是大缸子装好的饭。”从事多年后勤工作的王宝庆对工地的变化深有感触,“以前,住在工地,晚上没有文娱活动,只能盖上被子睡觉。”
风餐露宿,四海为家,人们常常这样形容送变电项目职工的生产生活状态。但是,职工长期出差在外,加上硬件条件落后,很难在工地上找到家的感觉。
这一问题得到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党委、工会的关注,并很快达成共识:职工休息好了、生活好了,才能更好地提升工程安全质量和管理水平。将工地打造成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让工地成为职工的第二个家,是提升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工地·家”计划开始实施。
一个人的家庭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娱,要想让枯燥的工地变成温暖的家,就要把家庭元素“镶嵌”在工地生活里。
新疆昌吉项目部的地理位置特殊,常年风沙弥漫,冬季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除了常规的工作服外,项目部还为工作人员配置防尘丝巾、加绒帽子等劳防用品。
“我们继电保护有很多试验只能在户外进行,冬天室外寒风凛冽,穿上这些保暖装备,身心都暖和多了。”昌吉项目部调试负责人孙巍巍说道。
以前,职工在工地吃饭,都是厨师做什么大家吃什么,可供选择的菜品种类很少;如今,项目部开设工地食堂,大厨会询问大家的饮食爱好,既能够让职工品尝到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又能够让职工吃到家乡菜。
在山东环网项目部工地食堂墙上,还挂着一张特殊的表格,上面记录了项目部所有人员的生日,每到有职工过生日时,厨师们便会为他准备一个生日蛋糕。到晚餐时,大家会一起为他唱生日歌。
职工虽然离家有千里之远,但家的氛围在项目部随处可见。
在进行衣食住行娱建设的同时,工程公司还发挥自身党建优势,提出“党支部建在项目上”,将“工地·家”融入党建工作。
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两项特高压工程均在工地现场成立临时党支部,通过党建的领航来推进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工作。
在各党支部的组织下,昌吉、山东党支部分别开展“共产党员服务队”“如何当一名好党员”等主题活动,以党员为主体,带领身边的施工人员推进项目部现场的“工地·家”建设,确保“工地·家”与时俱进、落在实处。(记者 钱培坚 通讯员 虞逸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