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3日15:06 来源:湖北日报
三江航天红林公司邹峰(记者 柯皓 摄)
编者按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美丽。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的奋斗耕耘。为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五一”前夕,湖北日报与省总工会联合推出“劳动最光荣”专栏,展示新时代先进模范风采,敬请关注。
全英文的数控机床说明书,他一个词一个词地啃,学懂弄通。
各种型号的待加工零件,他反复试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叫邹峰,今年48岁,是湖北三江航天红林探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林公司)机加车间的一名数控车工。
29年时间,他从一名普通车工成长为特级技师。
刚入职“一战成名”
将一根直径5厘米的金属棒放进一台卧式数控机床支架上,在控制面板上输入几个参数,关上防护门后启动,冷却液和水的混合物瞬间将防护门玻璃喷射成泥浆的颜色。
几秒钟后,金属棒被磨成直径只有0.3毫米的钢针。“这是我们准备演示的项目。对于车工来说,这只是基本功。”4月12日,邹峰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邹峰是名“航二代”。1990年从航天工业技校毕业,邹峰成为红林公司的一名车工,主要从事火箭发动机零部件的加工工作,加工质量的优劣,决定着火箭飞行的精度。
1991年,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一台先进的数控机床,《操作手册》和《说明书》全是英文的。
看不懂怎么用?邹峰一咬牙花了70多元到书店买回一本专业英汉词典。“那时一个月工资才50多元。”邹峰说,书买回来后,他白天上班晚上看书,一个词一个词查,上班时嘴里还在嘀咕英文单词,“同事都说我成了英语痴”。3个多月后,那台数控机床,他会用了。
1992年1月,距离春节只有十几天时间。公司接到上级的样品任务,“四家单位,在春节前做出样品,进行比较,最好的才能拿到订单。”邹峰说,那一次,他和同事一起花了6天时间琢磨工艺、做试验,终于赶在春节前做出样品,并以最优的质量拿到订单。后来,21岁的邹峰被公司评为劳模。至今,“最年轻劳模”这个纪录还没人能打破。“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数控产品,我现在还保留着当时的样本。”邹峰笑着说。
年纪轻轻就成为劳模,当时的邹峰有点“飘飘然”,结果在评技师职称时爆冷出局。“当时我觉得很不应该,接下来开始静下心来完善自己。”
刻苦钻研成“活刀谱”
古龙小说里有个人物叫百晓生,对江湖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在红林公司的机加车间,邹峰就是这么个人物。
刀具是数控车床核心部件,如果配用刀具不合适,会缩短刀具的使用寿命,也会对零件加工质量产生影响。在红林公司,只要了解零件的材质,邹峰就能准确说出哪种刀具适用。
十几个厂家,上万种刀具,连厂家的推销员都无法说出每种刀具的特点,邹峰是怎么做到的?邹峰说,这全靠看书、做笔记。20多年时间,他看了100多本书,写了10本笔记。
发动机是导弹的心脏,发动机某关键部件加工的位置精度为0.001毫米,不及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2007年在某构件的内腔加工中,由于肉眼看不见,只能靠人工“盲雕”。邹峰摸索试验,啃下了这根“硬骨头”,被工友们称为“盲雕大师”。
2010年,公司接到某型号产品的加工任务,这是个钛合金异形内腔件,关键部位壁薄如A4纸,加工难度极高。“就像用挖耳勺掏耳朵,掏到了靠近耳膜的地方,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当时国内还没有厂家敢接这活儿。”邹峰经过数天的研究和调试,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12年,公司成立了以邹峰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的徒弟也都成为车间里的骨干。“严格”是徒弟们对邹峰的一致评价。“加工零件误差在千分之五以内都算合格,但师傅对我们的要求是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四。”29岁的赵波波说。
近年来,邹峰先后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荆楚工匠、湖北省首席技师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邹峰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千千万万的产业工人,就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每一件产品都做成精品。”(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张玉蓉 黄琼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