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劳动筑梦 榜样同行

2019年04月28日14:38  来源:重庆日报

2018年全市广大职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以不懈奋斗书写新时代华章,为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4月27日起重庆日报推出“劳动筑梦·榜样同行”主题采访,一起去感受榜样力量。

冯德伦(中)

耕耘电力战线 他是快乐工作的“光明使者”

人物宣言

把工作当事业,做一个乐之者,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

曾有一位外籍留学生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及重庆华灯初上。”诚然,夜幕下的重庆,星光闪烁,如梦如幻。在这灯火阑珊的背后,有一群坚守岗位,“点亮”城市的电力工作者。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的冯德伦就在电力战线上耕耘了34年,他唱着欢歌,撒播着光明。

元气满满的一天从唱歌开始

从1985年参加工作起,生性开朗、乐观的冯德伦就爱上了唱歌,平日里没事儿就哼哼歌,而每天上班在车库先开开嗓这个习惯,从3年前就养成了。

“每天唱歌自己心情愉快,也能给别人带来正能量。”今年54岁的冯德伦现是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从一名一线调度员成长到副总工程师,大家眼里的他总是快乐的,靠近他仿佛也能被快乐传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34年忙碌而辛苦的工作中,冯德伦说他更愿意做一个“乐之者”。

爱为自己揽活儿的“乐之者”

他是位“乐之者”,首先也是位“好之者”。

刚参加工作那一年,为了干好电网调度员工作,冯德伦花了3个月时间跑遍了全市所有的变电站,记下所有变电设备的情况。下班后还常常陪其他同事加班,就为了多学一点。

“重庆电网的接线图我都能背得下来。”他把接线图、操作规范牢牢地装在脑子里,因为他知道调度员的工作尤为重要,不仅维系着电网安全,更关系到员工的生命。

他说:“要让规程变成本能。”在自我严格要求下,18年的电网调度工作中,他操作零失误。

“我这个人不喜欢拒绝,不愿应付,能做到满分,就不要只做到99分。”从调度员成长到“指挥官”的34年,这些都是常挂在冯德伦嘴边的话。在大家和领导眼中,无论是抢险救灾、重大活动保电的安排指挥,还是重点工程、重大事项的组织协调,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揽下活,想方设法攻坚克难。

去年8月初,南岸某片区因新建变电站原因,要有序停电。得知后,部分客户情绪激动。

关键时刻,冯德伦又揽了下来。他主动把自己电话公布在张贴栏内,接受该片区客户咨询。

那10多天里,他每天接听电话超100个,通过耐心的沟通解释,绝大部分群众表示理解和支持,没有发生重大舆情和群访事件。

“乐之者”也有落泪的时候

这位工作中的“乐之者”,其实也有为工作落泪的时候。

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冯德伦看到新闻后,又主动揽活儿,请缨参与救援。

当天晚上,25辆车、85人的抢险救援队伍在永川集结,冯德伦任副总指挥,带领队伍连夜赶到灾区现场。

凌晨2点,作为第一支赶到现场的电力抢险队伍,他带领着大家马不停蹄地参与救援,为医院、自来水厂、灾民集中点应急保电。

遇到救援道路中断时,他带头“手动抬车”、连续两天三夜没合眼指挥救援、脚走到肿了一大块儿……在抢险救援的7天里,余震不断、滚石不断,他和队伍在生死考验下,克服着一个又一个困难。

4月28日下午,85人、25辆车毫发无损地凯旋。

冯德伦记得很清楚,回到家后他把在自己关在屋里大哭了一场,所有的压力和辛苦在那一刻释放。

还让冯德伦印象深刻的一次落泪是去年公司年会上,他在台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段获奖感言。大概表达的意思就是公司像他自己的家一样,他这里成长、收获快乐。

那段话他讲哭了自己,也讲哭了台下的人。他知道唯有热爱,才能干好一份工作。

把工作当事业 继续唱着歌前行

秉持着甘于奉献,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冯德伦此前也收获了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双越之星”先进个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而一花独开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2014年起,冯德伦兼任了“张毅劳模创新工作室”主任,围绕创新和人才培养他又忙碌了起来。

牵头举办社会电工技能培训班,担任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为公司内外近千余家单位做培训辅导……这些年来,冯德伦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传技艺、育德技。

在冯德伦的引领下,“张毅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荣获省部级管理创新成果奖14项,省部级及以上职工技术成果奖115项次,国家专利授权98项;创造经济效益超3000余万元,累计培养出高级技师22人、技师79人、各级优秀专家人才47人。

黄建军

生产一线的“刀客” 产品精准度比头发丝还小

人物宣言

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在影视剧里,以刀为武器的勇士常常被称之为“刀客”,他们以刀行侠仗义,行走江湖。而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重齿机械有限公司的黄建军拿着另一种“武器”——“镗刀”,行走在生产线上近30年,加工出一个个合格产品。

技术活儿 误差度比头发丝儿还小

镗刀,实则是镗削刀具的一种,它常“出没”在机械零部件里孔加工、扩孔、仿形等环节,是专门用于对镗孔进行加工的“武器”,可在镗床等上使用。

1990年参加工作的黄建军,从那时起便与这把“武器”邂逅,成为了一名“镗工”,在他的“江湖”里每天与镗床、镗刀,还有各式各样的零件相伴。

“镗工干的是精密活儿,哪怕只差毫厘都不行。”黄建军说,他们加工的零部件,都是动力传动齿轮箱关键零部件。所以精准度要求很高,往往要精确到0.01毫米,有时甚至更小,比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还小。

在这样的高标准下,黄建军严格要求自己,从学徒开始,他认真学习各类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拿着小本子取经。

装夹、找正、上刀、加工、再换刀、再加工……每一次在车间里他小心翼翼地把握好每个环节,心无旁骛地加工一个个机械零部件,在近30年里他加工出一个个合格产品,迪拜引水工程、多哈水电站工程、巴黎和意大利地铁等项目的驱动箱部件等他都有参与加工。

踏实苦干 从一线镗工到高级技师

在一线车间工作,工作环境自然不是很理想。想干好这一行,能吃苦是必备技能。

高高瘦瘦,带着一副框架眼镜,身穿蓝色工装……黄建军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朴素、老实。

有一年腊月29上午,他接到公司委派的任务,需要加班加工一个船舶零件。可原本两三天的工作量,第二天除夕就要交付给客户验收。

那时大家都放假了,天气又冷,黄建军在车间里一个人赶工,饿了就吃碗泡面接着干,一直在镗床旁从腊月29日上午忙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产品第二天也通过客户验收,获得认可和点赞。

“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黄建军常挂在嘴边的话,平日里少说多做的他克服了工作中的种种困难。由于长期要打磨“武器”,他的左手食指经常被割伤;而在那副眼镜下,眼角也因为工作中铁屑飞溅,印烫下了一个深深的疤痕。

秉承着吃苦耐劳,天天向上的精神,如今,他已是镗工高级技师、重庆重齿机械有限公司机加车间副主任,负责管理公司镗床生产线,也曾获“重庆市杰出人才贡献奖”、“重庆市技术能手”、“江津区首届津工精匠”等荣誉。

大胆创新 土办法造出合格产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近30年的镗工工作里,黄建军还一路摸索,追求创新,为了打磨出一个个合格产品,他一路升级自己的“武器”。

2005年,在承担一项国防科研重点项目输出轴和联轴器部套深孔加工中,由于该产品对孔的光洁度、直线度和公差控制都有非常严格限制,而原有的加工工艺和方法不能满足技术设计要求。

“不行就自己动手做刀具。”那会儿黄建军主动请缨,反反复复实验,通过不断摸索,最后大胆采用了自制刀具“浮动镗孔”解决了该问题,为国防科研和国家重点项目中类似关重部件加工工艺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0年,又一项国家重点工程的部件加工试制任务给黄建军和同事们出了难题:该零部件不仅箱体庞大,且需要加工的箱体孔既大又长,而传统镗床的单刀镗削,很难保证精准的同轴度。

“我们将常规的镗杆加长,并在镗杆两端各安装一把镗刀,利用尾立柱配合主轴,对箱体两面的孔洞进行同时加工。”在黄建军和技术团队的摸索下,由他首创的“双刀镗削法”攻克该技术难关,也为同类零部件加工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秉持这样的创新精神,2016年11月,“黄建军首席技能专家工作室”授予成立,他成为首席技能专家。2017年,他和团队在“一带一路”重点装备设备盾构机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中,4项技术创新项目获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称号。

如今,为了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他带徒传技,开展各类培训,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绝招,他先后带过20多名学徒,有的进入外企成为技术骨干,有的还成为管理人才。

王庆

85后女孩扎根实验室 研发药品让老百姓买得起

人物宣言

精益求精,不断钻研,为国家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如今,在全国上下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下,越来越多质优价廉的药让寻常百姓用得上、买得起。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药物合成研究员王庆可以说是幕后英雄之一,85后的她已参与研发了抗肿瘤、抗精神病药物10余种。

对化学情有独钟的学霸

王庆出生于1987年,现任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华曦药业”)合成八室主任、注射剂制剂研发项目负责人,也是高级工程师、执业药师。

一个高马尾、一身白大褂、鼻梁上架着一副褐色边框眼镜……初次见到王庆,很难想象正值芳华的她,已参与研发了这么多新药。

“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容易生病,父母身体也不好,自己便开始关注这一领域。”谈起为何对制药这一行感兴趣时,王庆回忆,初中刚接触化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期间,王庆的化学成绩一直很好,多次获得满分。

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王庆毅然选择了制药工程专业。当年,她以高分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后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保送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成了大家口中的学霸。

秉持着这份热爱,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从理论知识学习到基础性研究,王庆一直在药物研究领域摸索、成长。

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王庆还参与了对抗非洲锥虫病的研究。“经过我们的研发改良,抗锥虫病效果可提高10倍以上。”王庆说。

成功研发10余种药物

2011年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在圣华曦药业从事化学药物的合成研发工作。从那时起,研究室便成了她的主战场。

为了降低药物成本,2011年-2013年,她参与了一种抗感染药物的制备工艺改进。

合成、后处理、检测、数据分析……在那段时间里,她“扎根”研究室,一忙就忙到深夜,有时一天下来工作超过16个小时。

“我也记不清楚实验了多少次,有时候每天会实验10次以上。”经过和团队一年多反反复复的“折腾”,该药物改良成功,同时制备工艺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据同事回忆,2016年在她怀孕期间,由于正在研发新药物,即使快临盆时,这位女汉子仍还在研究室里忙碌。

王庆说:“我知道可能不被很多人理解,但这是我热爱的事业。”

辛勤耕耘,方能有收获。通过自己的努力,8年来她参与研发了10余项药物,涵盖抗感染、抗精神病、抗肿瘤、抗哮喘等多个药物领域,已取得临床批件和生产批件多件,部分产品已投入生产。

开发新工艺 研发好药品

这些研发改进后的药物有哪些好处?

最直接的成效就是成本下降,还降低了三废。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浸润性癌症,备受大家关注。而大部分抗乳腺癌药价格昂贵,寻常百姓难以承受。让老百姓使用到质优价廉抗癌药,是王庆和公司努力的方向。

目前,王庆正带领其团队参与抗乳腺癌药的开发。

“希望通过我们的工艺改进,降低开发成本,降低市场价格,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85后的她秉持着为人民群众研发好药的决心,力求精益求精,不断钻研,为国家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周远付

31年“死磕”竹头木屑 他让竹材变出花样文章

人物宣言

以更加严谨的工作作风,更加务实的责任心促进自己,鞭策自己!

工作从“暴走”和“挑刺”开始

晋时,陶渊明曾祖父陶侃利用竹头木屑,铺平了行军的雪后泥径,还削竹成钉,赶造了大批船只。在重庆梁平,有一个“死磕”竹头木屑的人,他叫周远付,通过对竹材的精加工和综合利用,不仅减少了木材砍伐,还带领公司实现了年营业额亿元的跨越,既留住了绿水青山,也创造了金山银山。

“生产车间运行过程有没有遇到问题?”“工艺纪律是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重庆梁山群星装饰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梁山群星公司”)技术员周远付的一天,就是从两个小时的“暴走”和“挑刺”开始的。

公司目前有17栋厂房,建筑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周远付将这些厂房一一走完,需要花接近两个小时。

车间里一大摞一大摞的“竹夹木”板材整齐堆放在地上,等待“变装”——他们有的被加工厂直接当成装饰原料买走,有的则将在这里被加工成竹门、地板、衣柜等家具产品。

“这种板材在全国我们是首创,两面是竹纤维,中间是木材,减少了木材用量,成本更低也更环保。”周远付透露。目前,梁山群星公司每年要收购竹木及竹木加工剩余物近5000多吨,1天生产1000余张竹夹板装饰板材。

从门外汉成长为技术骨干

加工竹材,代替木材做家具,31年前,全国还没有先例。

1988年12月,当兵归来的周远付进入了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开县(现开州)温泉分公司,成为生产一线工人。

公司所在的三峡库区竹材资源丰富,竹木加工企业众多。用竹材及其边角材料制成竹门等家具制品,防虫耐用,对比木材,是一种更环保的再生资源。

流水线上的工作没有消磨周远付爱思考、勤创新的热情,他一心想专研出优质的竹材产品,令当地特色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在温泉分公司工作期间,周远付参与了“竹材碎料板、”“一次成型空心板”的研发和试制,两项成果同时被列入了国家“八五”星火计划、“九五三峡竹材支柱产业”计划项目予以推广,其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发明金奖”和“泰国博览会金奖”。2009年周远付参加完成的“竹材加工综合加工技术与产业开发”项目被评为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周远付逐渐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

2010年,周远付调梁山群星公司,出任公司技术负责人。时下,梁山群星公司业务还以生产传统木质门为主,新厂房还是一片杂草丛生、高低不平的建筑工地,周远付没有半点畏难和退缩,带领公司员工和施工方一起,夜以继日地投入公司厂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制造安装等工作。

“厂房建好后,周远付在工作中不断尝试改良设备生产线,让我们很敬佩。”梁山群星公司员工吴仕君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2011年,周远付为了改造家具门喷涂生产线,连续两天没有回家,将矿泉水和泡面买到厂房,通过两个月的克难攻坚,终于最先建成了国内室内门的UV滚涂生产线。在当时,特别是欧式门的滚涂很困难,生产线建成后,可以说在同行业中非常轰动。”吴仕君说。

因地取材形成亿元特色产业

“现在我们的主要业务已经开始向全屋定制发展。”周远付研究的竹材加工技术,最开始应用在了门上。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屋家具上多点开花。

在周远付的带领下,梁山群星公司不仅以竹材为原材料,开发生产出了室内家装的装饰板材,还将护墙板、竹木地板等各类竹木结构以及家具推向市场,年产值愈亿元,税利超千万元。

“竹林比树林生长速度更快,使用竹材,减少树木的砍伐,更加环保;用户购买竹材家具,性价比更合适,竹纤维具有韧性,更耐用;对农户和其他竹材加工企业来说,也可以增加收入。”周远付说,这是一举多得。

除了从竹林获取原材料,周远付研发的竹材运用技术还能吸收当地竹木加工企业产生的锯沫、枝丫、次小薪材等加工后的剩余物,提高了竹木资源利用率。据统计,2018年梁山群星公司年综合收购竹木剩余物46850吨,助农民及竹木加工单位增收1731.44万元。节约木材8万多立方米,相当于减少0.8万亩成熟林的采伐量。

古语有云,“竹头木屑之积,亦云多矣,将欲一旦而用之可也。”周远付和团队通过不断地创新摸索,正将普通人“看不上眼”的“竹头木屑”,变成有用、好用之材,既保护了生态环境,留住了绿水青山,也创造了收益,收获了金山银山。(文图由市总工会提供)

(责编:倪运运、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