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劳动筑梦 榜样同行

2019年04月28日14:43  来源:重庆日报

2018年全市广大职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以不懈奋斗书写新时代华章,为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今日,重庆日报推出“劳动筑梦·榜样同行”主题采访第二期,一起去感受榜样力量。

杨俊荣(左一)

长寿有位“神针女侠” 30余年她用中医针灸“解”千病愁

人物宣言

病人的康复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中医针灸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同时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针灸科主任杨俊荣就在这个领域深耕了30余年,她“针到病除”,为数以万计的患者解病痛。

“午饭几乎没吃上口热的”

“杨医生,快来帮我看下一嘛!”“杨医生,我又来找你帮我看看”……每天6:30,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10楼针灸科已热闹非凡,开始了“打挤”的一天。前来就诊的病人几乎都是奔着杨俊荣来的。

杨俊荣是长寿双龙镇人,今年51岁。小时候,她身体不好,脚踝常常扭伤。每次扭伤后,杨俊荣都是通过中药内服外敷和针灸治疗来调理伤势。童年的经历在他的心中埋下了通过学习中医来帮助更多人的种子,“我学中医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

1988年从重庆中医学校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后,杨俊荣到双龙镇中心卫生院开始了职业生涯。精湛的技艺让杨俊荣很快在镇上收获了不少“粉丝”,村民们需要针灸治疗都找她。2004年,她被调到长寿区中医院针灸科工作,村民都很不舍。

杨俊荣还记得,刚到针灸科时,科室包括她在内只有4个人,也只有三四个床位。

由于人们不了解针灸这门传统医学,认为很神秘。一段时间内,杨俊荣的科室门可罗雀,院领导甚至想取消这个科室。

已经坚持这门“手艺”那么多年的杨俊荣当然不愿放弃,她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外出学习,提升针灸技术;一边主动出诊,培养自己的病人群体。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杨俊荣的口碑传得越来越远,她的“粉丝群”也逐步扩大。

经过几年的发展,她带领的针灸科也从4个人发展到了30多个人,科室床位常年满负荷运转。每天早上从6:30左右科室里已是人满为患。

病人来得早,杨俊荣只有起得早。杨俊荣每天6:30就到科室了,比上班时间提早了一个半小时。

从早上起,她一直要忙到13点左右才能吃上午饭,有时间就回到寝室休息10多分钟,然后又继续忙碌。

“在我的印象里,杨医生中午几乎没吃上口热饭。”科室的中医师刘国强说。

“医者仁心嘛,他们大老远的跑来不容易,我想尽量帮他们治疗。”一天下来,杨俊荣要治疗100多名患者,有时要忙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去。

“嘴上的病在脚上治好了”

这么多人慕名而来,因为她的医术值得信赖。

拍拍腰、弹下耳朵……杨俊荣施针前,除了询问患者外,她还让患者关节活动活动。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对患者静态、动态的检查、比如步态的观察等找到发病的根本,不但能治好当下的病而且让患者少患病,提高生活质量。”杨俊荣说:“每一个患者的治疗前都要先找到问题的根本,无评估,不治疗;无评估,不针灸;无评估,不手法。”

秉持这样的理念,杨俊荣也总结出了一套针灸的治疗“秘诀”。

有一次,一位灼口综合症患者找到杨俊荣,称自己每天口干舌燥特别难受。杨俊荣通过精准评估后,在病人足部的穴位上用针。没过几分钟,病人便感觉症状有了明显好转,“嘴上的病居然在脚上治好了!”

杨俊荣介绍说,这正是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让人达到阴阳平衡。目前,她所带的针灸科已形成了一套以足踝、骨盆和枕后为重点的独特诊疗模式。

“杨医生医术好,对病人也好。”提到杨俊荣,93岁的汪建华竖起了大拇指。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心脏不好,汪大爷的双下肢长期水肿,腰痛伴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四处求医问药但效果不明显。经人介绍,汪大爷找到了杨俊荣,经过杨俊荣的治疗,汪大爷不仅治好了腰腿痛,原本难治的心脏病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我以前都不相信针灸,现在我很相信,我认准了杨医生。”汪大爷说。

像这样“针到病除”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医以来,杨俊荣个人收到的锦旗30余面、感谢信100多封,重庆各区县乃至新疆、湖北、四川、贵州等地无数患者慕名前来。

杨俊荣的一手“神针”见证了无数由混沌变得明亮透彻的眼神,见证了每一副重新挺直腰板的身躯。她曾获感动长寿十大人物、长寿“十佳德艺双馨名医”、长寿“最美医生”等称号。

“自创拧毛巾手法”

经过杨俊荣多年的学习摸索,她率先在本地区引进和开展液波透骨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圆利针和超微针刀疗法等新技术,对肩周炎、面瘫、颈椎病、腰椎病、乳腺增生等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个人擅长应用传统针灸,手法、小针刀、圆利针、宫氏脑针、中药穴位贴敷等等让人达到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康复与健康。

但对于杨俊荣来说,这些还不够,她还得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创新下去。今年,她就创新出了一种“拧毛巾”治疗手法。“这个手法是我观察来的。”杨俊荣说。

“女生穿的丝袜,大家平时穿的裤子,有时候走着走着中缝就歪了,就不美观了。”通过观察,杨俊荣联想到人的关节也一样,错位了就会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基于此,杨俊荣想到通过一种“拧毛巾”的手法——一扭,一拧,让错位的“缝”扭转回来。

通过试用,这种手法确实“简便验廉”,受到患者欢迎。“简便验廉”是中医上的一种说法,即诊断简单,治疗、用药方便,治疗有效,治疗费用廉价。

30余年来,杨俊荣治疗的患者成千上万,看着能为病人减轻病痛,杨俊荣更加坚定了信心,要将这门传统医学发扬光大。平日里,一有空她就组织科室里的年轻医师学习,自己外出学习回来又毫不保留的倾囊相授。

“病人的康复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杨俊荣告诉自己,她会在传承中医国粹,治病救人上继续努力下去。

宇继生

扎根基层甘当职工的“服务员” 有事儿就找他“帮我帮我”

人物宣言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作为一个能反映职工声音和维护职工权益的群团组织,越来越多的职工享受到了工会的福利。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科技园工会主席宇继生,扎根基层工会,甘当职工的“服务员”,为企业数万名职工带来了诸多福利。

一个看了就不会忘的电话号码

走进宇继生工作的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科技园,一栋粉色的楼宇格外引人注意。走进一看,蓝色牌子上写着“员工关爱中心”几个字,而右上角的一个热线电话“78585”尤其醒目。

关于这个号码,宇继生讲起了它的故事。

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科技园2010年建成投产,2011年11月,在深圳富士康集团工作的宇继生和他的另一位同事响应集团支援西部建厂的号召,来到这里负责工会工作。

2011年12月28日,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科技园工会正式成立。可工会建立后,到底要做些什么?宇继生将自己在深圳的成功经验“复制”了过来,在重庆科技园成立了员工关爱中心,也就是那栋粉色楼所在地。

“78585”是员工关爱中心的24小时热线电话。“78585,谐音就是请帮我帮我”。宇继生回忆,刚开始选择这组号码的时候,还在网上查了查,后来才想到利用数字谐音,这既能体现热线的功能,又能让职工容易记忆。

热线刚开通时,一天能接到上百通电话,包括法律咨询、政策咨询等,甚至小到工资什么时候发,今天有没有热水等等。“芝麻大点的事儿都可以咨询。”宇继生说。

除了“78585”关爱热线外,工会还逐渐开通了维权热线、主席热线、帮扶热线、物业服务监督热线,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

在宇继生的带领下,经过七八年的成长,工会为职工建立起了“一条龙”的定制服务阵地。“我们就是要用心当好职工的娘家人”。正如宇继生为工会办公室门口想的宣传标语一样:“走进工会的门,咱就是一家人;走出工会的门,咱还是一家人。”

一封800字的感谢信

“火灾无情,人有情,公司有情,工会是我们员工自己的家。”2018年10月24日,企业周边安全管理部的俞洪亮和妻子在写给工会的感谢信上写到。

去年10月的一天,喻洪亮和妻子正在岗位上忙碌时,突然接到电话说他们家中发生重大意外火灾。赶回家后,俞洪亮和妻子看到家里已经是一片狼藉,所有物品付之一炬,损失惨重。

宁继生当时正在成都出差,得到这个消息后,他马上电话安排了慰问和帮扶事宜。随后,工会同事带上油、被子等必需品上门看望俞洪亮夫妇,同时还带去了宇继生私人垫付的慰问金。后来,工会工作人员还帮助喻洪亮夫妇处理了保险理赔等事宜。

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让喻洪亮夫妇很感动,便写了那封800字左右的感谢信。

这样的温暖的事儿,宁继生还做过很多很多。

有员工孩子得了白血病,他驱车两三个小时看望慰问;员工孩子上学成问题,他出面协调及时解决……工会主席热线、他的手机号码接受着“帮我帮我”的信号,而他也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

“他考虑得很全面,心非常细。”在同事陈大会眼里,这位工会主席总能把事情考虑得很周到,让职工觉得很亲切,倍感温暖。

用心的服务,让工会的工作得到了集团领导、企业员工的肯定。一面面锦旗,一封封的感谢信,还有工会短信平台员工回复的一个个“谢谢”都记录着宇继生和团队的努力。

一个3人的微信群

“谢谢宇叔叔”“宇叔叔费心了!”……在宇继生的微信里有一个只有3个人的微信群,除了宇继生外,另两位是他资助了将近4年的双胞胎姐妹。

2015年,宇继生与公司困难员工结成了对子,这对双胞胎姐妹便收获了一个关心她们的“叔叔”。

两姐妹刚上大学那儿会,宇继生自己出资为她们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平日里也为她们买各种所需的学习用品,每年春节还会拿着大包小包东西到姐妹家看望,为两姐妹一人送一个大的压岁包鼓励。

“两姐妹跟我的关系很好,也会时常跟我分享她们遇到的新鲜事儿、和我聊聊她们的困惑。”宇继生还记得,两姐妹实习后,还曾拿着一大摞实习心得到他办公室与他分享,他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除了帮扶困难职工子女外,他还带动职工为灾区捐款,仅雅安地震就筹集了30余万元;组织“衣旧情深”捐衣活动,捐赠衣物500余件;协调资金为重庆市温暖基金捐款捐物,对重庆大学城片区的10余所中小学捐赠教学用品等;还组织开展残疾人及女性关爱活动,赴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一篇新闻报道

“宇继生委员建议,要鼓励返乡就业和吸纳来渝就业,改善我市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今年1月29日,《重庆政协报》在当天刊登的报道中如是说。

这篇报道透露了宇继生的另一重身份。自2013年起,宇继生连续担任重庆市四届、五届政协委员及重庆市总工会四届、五届委员,通过政协提案、会议建议等方式为电子产业发展、农民工利益诉求、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等鼓与呼。

近年来,他提交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加强公共场所母婴配套设施》《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关注电子制造企业发展难点及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等近10篇提案得到市政府重视,为职工群众及企业带来实惠。

此前,他还协助所在的富康新城社区落实服务场地及建设社康医院,解决数万职工就近就医及办事难问题。“他就是职工利益诉求的代言人。”在同事和数万职工的眼里,这位工会主席为职工谋福利,反映职工心声。

“工会工作就是要为职工服务,而做好服务工作就要把职工放在心上,始终保持服务心态。”宇继生说。

张令

10年跨年夜没陪妻女 他在阿依河“漂”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人物宣言

献身旅游事业,助推脱贫攻坚,珍惜劳动荣誉,让奖章永远闪光!

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对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拟表彰人选(集体)进行公示,乌江画廊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张令榜上有名。

对于张令而言,这个殊荣是“漂”出来的。10年跨年夜陪员工没陪妻女、400米攀岩道第一个体验、带领6人团队开启阿依河景区旅游新局面……张令一步一个脚印,拼出了彭水旅游的标杆。

企业掌门人 7人团队拼出旅游标杆

从客运站管理员到公路建设投资公司的普通员工、运营部副部长,再到国企董事长,在外人看来,张令的事业“一帆风顺”。

但在阿依河公司总经理罗小军看来,张令的事业是他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们公司就是他带领6个人租间办公室起步的”。

2008年12月,重庆交旅集团委派张令担任乌江画廊旅游公司董事长。当时彭水的旅游景区建设为“零”,阿依河除了一截漂流,什么都没有。

组建团队,规划景区……为更好运营景区,他劝留了所有老员工;为检验魔幻漂流是否安全,他第一个下水试漂;为控制成本,他偷学房屋、桥梁建造知识;为尊重管理制度,对员工董峻江4降4提……

一块房子大小的石头矗立在河中,将漂流分两截,中途靠人工搬运漂流。为了联通漂流路线,唯一的办法就是炸掉这块巨石。朗溪乡田湾村竹板桥村小组村民董峻江依稀清楚记得2009年1月初炸石的经历。

董峻江穿着水裤在水里干活,张令却光脚站在水中指挥工作,冰冷的河水将他的双脚冻得红肿。运石船靠岸,张令就到岸边拉纤绳,确保安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董峻江还把裤腿卷到膝盖上方,模仿起张令当时的模样。

因为这样的实干,员工们都信服他。但作为一家企业的董事长,要“盯”细节,更要拼市场。

阿依河完成规划后,张令立即布局营销,吸引游客,将其打造成为彭水旅游的“火车头”。同时,还提出“旅游兴县”的建议,助推彭水“旅游+”战略的实施,掀起彭水旅游发展热潮。

景区看门人 寻找“绿珠”守护绿色

如今的阿依河景区已串联起七里塘、青龙谷、牛角寨、青龙洞等景点,而这些发现都离不开张令。

今年年初,张令计划摸清“资源家底”。听说山上有个溶洞,于是带着董峻江等当地村民共8人去踩点。

回忆起那次的踩点经历,张令笑了起来。“当时我们每人头戴矿灯、两把电筒、还提了煤油、带了火把和很多很多干粮。”

踏入溶洞之初,状若擎天的石笋、嬉戏的猴群、庄严的石佛,奇形怪状的钟乳石让张令震惊,“这些都是养在深闺的宝藏”。

“寻宝”途中,张令等人找不到出路,又不想原路返回。为了快速找到出路,几人合力推倒了一堵沙墙,张令随后第一个去到墙的后面。“对面是一个未知数,有危险与否,没人知道,这时候作为领导人,就得做好领头羊作用。”

寻找珍珠,串出项链,打造精品,还得守护生态。

曾经,张令发现村民在景区砍伐竹木,致使部分地表裸露,于是立即组织阿依河分公司研究林地流转工作,投入200余万元,展开万余亩林地的流转和植被复绿工作,保护绿水,也保护青山。

走在阿依河景区,除了“一线天”“竹筏放歌”“激情漂流”等精品景点外,还有步道旁边的小盆栽和小标签。工作人员说,张令对打造细节的要求就是“与景区、自然相融,不能追求创意而忽略协调。”

扶贫推门人 特设摊位“吆喝”农产品

时下,脱贫攻坚是彭水一大任务。作为国企,乌江画廊旅游开发公司有责任参与其中。

村民赵朝全说,2009年年初,他并不看好公司发展,甚至担心土地、林地受损。后来,赵朝全借景区高人气开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10余万,旅游淡季则在景区做工,每天收入200元,生活很是不错。

与赵朝全一样,因公司入驻,乌江画廊、阿依河景区周边的近20万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受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不足600元上升到2017年的13000元,翻了22倍。

大方向是旅游富民,小举措也有针对性。走进阿依河景区的风情商业街,道路两旁的堆放着防晒衣等商品的小木屋。这是景区的扶贫就业岗。

张令介绍说,公司有165个扶贫摊位和129间扶贫商铺,免费提供给贫困户经营。开设5个旅游商品扶贫专柜,收购村民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并引导游客直接到农户家里选购土特产、采摘水果,千方百计助农增收。目前,公司500名员工中有400名是当地村民,其中90%是贫困户。

家庭过门人 儿子成绩下滑他心怀愧疚

董峻江还记得炸石那段时间,张令请他和工友们吃饭。“下力人,消耗大,得多点荤。”桌上简单的点菜方式,让他觉得这个领导做事会为下属考虑。

实则后来也是。10年来,每年除夕夜,张令都在牛角寨陪值班的员工吃饭,发红包。“数额不大,但那份心让我觉得很温暖。”董俊江说。

但对于家人而言,年夜饭,张令又失约了。前几年家人还唠叨两句,后几年,就习惯了他忙完后,“第二年”再回家。

“长期不在家,娃儿成绩有些下滑,如果我长期在他身边,说不定就要好很多。”问及关于“家”的问题,张令简单地说了一句。谈及孩子,全然没了讲述“干事创业”的激动。眼睛里些许湿润,紧接着,他换了一个坐姿,岔开了其它话题。

如今的阿依河景区景点串联,已通过国家5A旅游景区资源评审,正在全力冲刺5A景区。

“我们要借创建5A为契机,提升服务质量,这对景区后期的运营很重要。”张令最初以为阿依河创建成功、越发成熟之后,可以休息放松一段时间,但去年下半年,公司又接手了金刀峡景区和迎龙湖景区的管理,任重而道远。

在旅游的道路上,他还将续写更多的故事……

周迎春(右一)

从教25年 为追求“品质 品位”教育他一刻不曾松懈

人物宣言

塑造有品位的学校文化,创生有品质的校园生活,培育有品格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共出现了26次,成为重点关键词之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市第八中学校校长周迎春给出了一个响亮的答案:做“品质 品位”教育,使师生大勇担当,情趣高雅,乐教善学,成为思维思想活跃者;让校园恬淡优美,和谐活力,涵养心性,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熊爷”“烟熏妆” 这个校长不一样

2018年9月28日,在重庆八中建校八十周年校庆直播现场,一句调侃校长的弹幕:“校长今天画的烟熏妆”引起了众多校友的共鸣,“熊爷”这个绰号也成为刷屏的弹幕之一。

“熊爷”的称呼来自于高2008级10班的学生。因为经常熬夜,黑眼圈成为周迎春的标志之一,学生们将他和国宝熊猫作比较,同时也说他是班级的宝贝,为了表达敬意,他们在“熊”后面加了一个“爷”,这个绰号至今还在校友们心中留有印象。

对于学生给自己取绰号,周迎春并不生气,只要学生们敢叫,他就敢答应,以至于校友们回校都爱笑嘻嘻地和他开玩笑。

每周,周迎春都会抽时间查看校长信箱的信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他们回信,有的学生也会跑到校长办公室直接与他探讨。

从教师到校长 课堂始终是第一阵地

从教25年以来,周迎春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听课。“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当老师要听课,当校长更要听课,不然就有可能瞎指挥。”周迎春说,他热爱教书,为了成为一名教师,在填报志愿时,从第一志愿到最后一个志愿,全部填上了师范专业。

1994年,大学毕业后,周迎春被分配到重庆八中,开启了他的梦想之旅。据八中退休数学老师黄梦熊回忆,数学组有个年轻人很喜欢听课,不但听自己指导老师的课,也听其他老师的课,一学期下来听课一百多节,这个年轻人就是周迎春。

正因勤于钻研课堂,教学效果优异,5年后,年轻的周迎春成为了年级组长;2004年,32岁的他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9年,他成为了“特级教师”;2019年,因对教育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在,周迎春每天早上6:50走进学校,到教室转转,到操场看看,然后再听第一节课。听完课后,他会和老师进行交流,给予肯定或提出教学改进意见建议。据了解,在八中,所有校级干部每周听课不得少于3节。

“教育如果只盯着分数是件很low的事”

重庆八中,重庆基础教育的一张名片。81年前,这所学校的建校先贤将“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理想。进入新时代,八中人在传承的基础上提出“品质 品位”办学主张。

“教育如果只盯着分数是件很low的事。”作为重庆八中校长,周迎春认为学校的发展应该“求品质,有品位”。有品质的学校是教育教学高质量、师生发展高效益的学校;有品位的学校是直面现实、心怀理想的学校,是有责任担当、有教育情怀的学校。

如何让八中教育有品质、有品位?周迎春认为一是要塑造有品位的学校文化,二是要创生有品质的校园生活,三是要培育有品格的时代新人。

2013年,还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时,周迎春提出了将“海量阅读”作为一门校本必选课程纳入必修课程排课体系,进入正式课表,旨在用书香涵养学生精神。同时,通过“海量阅读”课程方案规定学生阅读量,初中学生3年阅读量达到600万字以上;高中学生3年阅读总量900万字以上。通过专家讲座、教师指导、同伴研讨等方式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方法,习得阅读能力,达成阅读深度。

2015年,在周迎春的引领下,八中陆续开展“时事评论课”和“创新实验设计课”。2016年,在“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重庆教育”活动中,30多位记者走进八中,在时事评论课上,他们被八中学生的思辨风采所折服;在科技实验室,他们被学生的奇思妙想所征服,纷纷点赞八中教育,点赞重庆教育。

展望未来 八中印记将更加鲜明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重庆八中建校之初,创始人杨若愚先生取校名“树人”。八十一年来,一代代八中人在“育人为本”的路上追求卓越,追求“品质·品位”教育,保证学校高水平发展,可持续发展。

“当下教育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是公平与质量。我们将更好地做好集团化办学,更好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带动辐射功能,更好地推动教育公平。”周迎春说,要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去带动、帮助和辐射,八中在高水平的集团化办学基础上,主动承担起名校责任,帮扶了一批公办学校,让优质教育辐射更广。

同时,八中将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继续突破,特色发展,推动学校更高质量、更高品位发展。

此外,为了应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才需求的变化,八中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三创”教育探索,用行动推动“工业化教育”向“智能型教育”转变。(文图由市总工会提供)

(责编:倪运运、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