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做技能报国的产业工人

——记中车长春轨道客车焊接操作工谢元立

2019年04月29日08:48  来源:吉林日报

身材结实,长相憨厚,49岁的谢元立早已是我国高铁行业的“明星”工人了:职业高中毕业的他,可以编出连博士都叹为观止的程序;一手焊接绝活,以严谨著称,甚至让有些苛刻的德国同行都佩服不已。

是什么练就了谢元立“一身武艺”?

“既然干了,就得干出个样子来。”这就是他的想法。1988年,谢元立在职业技校焊接班学习了两年“吃饭的手艺”后,走进了当时长春客车厂的焊接车间。“说实在话,那时的水箱工段到处都黑乎乎的,工作环境很不好,我确实有些彷徨。可当我真正拿起焊枪,焊出第一个合格产品时,我的心态反而平和了。我自己暗下决心:既然干上这一行,就要干出个样儿来。”谢元立深知,饭碗端得稳不稳,要看活干得好不好。凭借着学校学来的知识,加上虚心请教老师傅,他很快掌握了当时很难掌握的不锈钢薄板和镀锌钢板的焊接技术,并在全厂的技术比武中获得了“青工状元”称号。那一年,谢元立只有19岁。

“青工状元”称号对谢元立的鼓舞是巨大的。“我觉得既然当了状元,别人能干的我要会干,别人不能干的我也要会干。”从此以后,谢元立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技术上。1995年,经过车间领导推荐,谢元立担任水箱班班长。“当时水箱班的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不理想,满足不了生产需求,我担任班长以后,领着大家练技术学本事,并在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到一年就改变了水箱班的面貌,还创造了‘千个水箱无泄漏,万米焊缝无缺陷’的历史佳绩”。

虽然谢元立手工焊技术有了名气,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勇于挑战,选择去操纵焊接机械手,做个与时俱进的产业工人。

1999年,长客股份为适应市场需要,在硬件上花血本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焊接机械手。但这对当时的所有人来讲都是一个陌生领域,只有职高学历的谢元立连设备显示器上的英文指令都看不懂,更不用说如何操作了。

“我当时很不服气,为什么再高难的手工焊我都能学会,换到机械手就只能干瞪眼。”就为了争口气,谢元立开始搜集学习资料,咬牙学习最头疼的英语,还报名参加计算机培训,凭着一股韧劲,和计算机编程“杠上”了。“当时,机械手厂家的服务人员来厂进行故障处理,我就带上本和笔,人家说什么就记什么,不懂就问,有时候记不住,就厚着脸皮多问几遍。为了弄清机械手如何执行编程语言,我把每一句编程语言和机械手相应的每个动作都进行了对照研究。”

功夫不负苦心人。谢元立通过刻苦钻研,硬是掌握了来自德国、奥地利、日本三种不同焊接机器人的编程方法。环口焊接是转向架上难度最大的焊缝,手工焊接都需要很高的技艺,谢元立却让看上去笨拙的机械手灵活绕过障碍实现了360度圆周焊接。这个连外国专家都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焊接动作,在谢元立手上却变成了现实。引得厂家经常带买家来车间参观,以展示机械手焊接技能的魅力。

机械手环口焊接程序开发成功了,谢元立创新机械手操作技术的信心更足了,他突出模块化、智能化编程,先后开发、编制了北京地铁、上海地铁、新西兰、澳大利亚时速200公里动车组、300公里动车组等数十种构架近百种部件焊接程序。总结并协助工艺人员制定了和谐号动车组、复兴号标准化动车组侧梁组成等多种自动焊部件的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大大推动了自动化焊接在高铁领域的发展进程。

从职高毕业生到“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从一名焊工到破解世界性焊接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全国技术能手……虽然只是车间里一名焊接机械手操作工,但谢元立用钻研与创新演绎了不同寻常的职业传奇,用焊花点亮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记者 聂芳芳 实习生 张紫涵)

(责编:倪运运、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