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爱国情 奋斗者 最美职工

从不可能中找可能

——安徽铜陵精达职工苏保信从中专生成长为企业技术核心

2019年05月05日09:51  来源:工人日报

苏保信做了很多别人做不到的事,也将很多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安徽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苏保信多数时间待在实验室和生产现场。

从学计算机专业的中专毕业生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特种电磁线生产企业的技术核心,苏保信多次刷新同事以及同行对他的认知。

苏保信是2000年来到铜陵精达的。彼时,创办已经10年的铜陵精达刚刚被科技部认定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多从国外引进。

刚到铜陵精达时,苏保信在生产车间上班。本以为自己会从事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等走上岗位后苏保信才发现原来自己对电磁线生产一无所知,只能从一些杂活干起。

事情不难,但是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就在别人都在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简单枯燥的工作的时候,苏保信悄悄开启了自己的“超越”模式。

厂里的机器24小时不停歇作业。等到自己的工作都做完了,同事们都下班的时候,苏保信便来到机器旁跟随一些老师傅边看边学。师傅们看到这个下了班还不愿意回家的年轻人如此好学,都十分高兴。

或许是觉得这个“新人”是个可塑之才,企业随后专门安排一个师傅来带苏保信。跟学了一年多后,苏保信可以独立完成所有操作,而他的“技术饥饿感”随之而来,总感觉“自己应该学习比操作层面更高的知识”。

机会总是更青睐有准备的人。不久后,公司检测部门要从内部招人,苏保信成功入选,并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奋斗轨迹。

“以前只知道怎么做,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苏保信似乎看到了一片比原来广阔得多的天地。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需要更广的知识面,也需要更多的努力。

和进生产车间一样,苏保信在检测部门一开始只是做最边缘的“复绕”,这个工种相对简单,可是“饥饿”的他一心只想学到更多的检验技术。

每次有新任务,别人都是等师傅们调试好设备才过来学,而苏保信是不请自来,边看边记。等到师傅们都下班后,苏保信继续留下来。他不敢动这些进口设备,只能一边查资料,一边研究那些全是外文的说明书。

又用了大约一年时间,苏保信把企业里现有的所有设备说明书“全部过一遍”,当然,也把所有设备的原理“过了一遍”。

真正让同事们对苏保信刮目相看是一次全国性的电线电缆检验工职业技能大赛。

在企业海选环节,苏保信以第三名的好成绩晋级华东区决赛。在当时公司所有参赛人员中,苏保信是资历最浅的。

而这并不是苏保信让同事们“感到意外”的终点。在随后的全国性总决赛中,苏保信一鼓作气摘得全国冠军。

同事们感到意外,但苏保信认为这是奋斗给自己带来的回报。4本厚厚的理论参考书籍,很多人连看都看不下去,苏保信却反反复复不知看了多少遍。苏保信的爱人回忆,参加比赛的那段日子里,苏保信“晚上睡觉时,手还在动”。

大赛让苏保信收获了信心,而随后他又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非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一次,公司针对新能源耐电晕电磁线有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担子落在了苏保信身上。“漆包线看起来简单单一,就是一根线外面包了一层漆。其实评价一根漆包线的特性,有30多项指标需要检测。”苏保信说,这些指标之间还有相互制约性。如果提高某一个方面的指标,很有可能会牺牲其他方面的特性,这就需要不同的组合实验让客户所需求的电磁线性能达到最优。

电磁线漆膜的厚度只有几十微米,而这几十微米又分20多层,每涂一层其实只有2~3微米,也就是每一层的厚度只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技术攻关往往要经过上千次实验才能把工艺稳定下来。在测试和生产的关键时期,苏保信经常通宵达旦忙碌着。实在疲倦了,就在实验室旁边的椅子上打个盹。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苏保信却觉得离真理越来越近。技术最终攻关成功。苏保信给自己写下座右铭:实干创新、精益求精。(记者 陈华)

(责编:倪运运、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