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用劳动书写出彩中原

——河南省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风采展(下)

2019年05月05日15:29  来源:河南日报

产业带领村民富——省劳模、长垣县樊相镇小屯村党支部书记李瑞领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2009年,李瑞领创建了种植专业合作社,靠种植葡萄和桃子,走上了致富路。富起来的李瑞领不忘乡邻,通过合作社产业帮扶,带领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李瑞领把合作社建成产业扶贫基地,实施“用工+贫困户”就业模式、“承包+贫困户”增收模式、“经营+贫困户”入股分红模式,对59户贫困户进行帮扶,让贫困户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脱贫致富,需要精准帮扶。李瑞领深入走访全村每一户贫困户,摸清致贫原因,召开村支两委会,制定脱贫致富计划,已安排3户4人在村里打扫卫生,平均月收入1200元。

建设美丽乡村,从改变村容村貌开始。2018年李瑞领当选长垣县樊相镇小屯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垫资8万元为村民改造水冲式厕所123户,垫资5万元扩宽了街道路面,带领村两委建成了党建广场和游园,自掏费用增补了路灯,让原本脏、乱、差的村庄变美、变靓。

开拓创新争一流——省劳模、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峰

“从多氟多成立之初,就以创新为主线,寻找国家战略发展与企业高速成长的结合点。国家在‘十二五’期间规划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氟多做了三个。”说起公司,李云峰底气十足。

在李云峰的带领下,公司坚持技术创新,相继开发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公司主导产品冰晶石连续15年出口量第一,氟化铝连续8年出口量第一。

自2006年,公司从传统氟化盐行业向新能源产业转型。李云峰和技术人员一起奋战。经过数百次攻关,在2009年实现了200吨电子级高纯氟化锂开工建设。此后,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李云峰带领大家打通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李云峰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先后提供100万元创业基金,为焦作市青年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参与并组织单位员工举办造血干细胞集体捐献活动,挽救了8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捐赠500万元作为公益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他不断用自己的行动努力回报社会。

心中有责追梦一生——省劳模、舞阳县吴城镇北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景红

2006年,高景红刚上任时的北高村,4间破村室漏风漏雨,4个大喇叭没一个会响,还有3万多元外债……

高景红暗下决心,要把北高变个样。坚持十三年如一日推行公开承诺,对党员实行积分量化管理;每年向村民承诺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年年件件都落地有声;成立红白理事会等13个群众自治组织……抓住党建这个关键,高景红下大功夫把村里的正气树起来、人心聚起来、干劲提上来。

为发展村级经济,高景红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建设两个电子厂,发展13家个体商户,建设一座光伏电站,发展小杂果、苗木花卉等1000多亩……现在,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较2006年翻了近三番。

为改善北高村的村容村貌,高景红自掏腰包请人作规划,早出晚归跑项目。自2008年到现在,他先后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让村里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

当了13年村党支部书记,高景红说他最大的体会是“依靠群众才能干成大事,坚持不懈才能终有所获”。

“工匠之花”璀璨绽放——省劳模、河南永煤碳纤维有限公司聚合车间主任王翔

他多次对聚合技术和纯化工艺进行优化;他对公司碳纤维制备的聚合、纯化技术和装备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就是河南永煤碳纤维有限公司聚合车间主任王翔。

针对碳纤维生产废水存在的处理成本高、环保排放率低、资源化利用不足等问题,王翔参与开发了一种碳纤维生产废水分质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促进了碳纤维产业规模化良性发展。

该成果实现了溶剂二甲基亚砜资源化利用,生产成本节约207.36万元/年;节约危费品处置费576万元/年;综合经济效益可达到783.36万元/年,累计综合经济效益2500多万元。实现了危废水的分质处理,累计处理高浓度剧毒丙烯腈废水1152吨/年,使得中水回用率达到80%;协同解决了含难降解、难生化废水环保达标排放难题。

该项目实施至今,累计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市级科技成果奖1项。

守护水上交通安全——省劳模、济源市交通航运发展有限公司验船师张庆儒

所谓验船师,简单点讲就是“船舶医生”。张庆儒就是一名验船师,作为单位的技术骨干,他承担着洛阳、三门峡、济源三地市500余艘船舶的船体、轮机、船舶电器及设备检验与技术管理工作。

由于工作出色,张庆儒多次被省地方海事局驻张家港办事处抽调参加省际运输船舶检验工作,服务江浙附近广大河南籍船东和船员。工作任务重,强度大,需要经常出差,张庆儒有时一天要工作14个小时以上。目前他已参加省际运输船舶检验工作1200余艘次。

2015年,“张庆儒创新工作室”成立。作为技术带头人,他带领同事在船舶污染防控、水上安全宣教、应急搜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作为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讲师,他深入偏远山区中小学开展防溺水宣讲70余场,受教育学生30000余人。他带领团队不畏艰险,积极参与水上安全应急搜救30余次。

让绞胎瓷再绽芳华——省劳模、河南金谷轩柴窑绞胎瓷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柴战柱

从一名普通的烧炉工,到“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柴战柱用30多年的执着与付出,让失传近千年的绞胎瓷重新问世,并续写了绞胎瓷产业化发展的新篇章。

1982年,柴战柱从陶瓷厂下岗,开始学习绞胎瓷烧制技艺。“开始烧制瓷器成品率极低,有时甚至整窑全部报废,一窑成本达几万元或十几万元。”柴战柱说。

经过一次次失败,2002年4月28日零时,柴战柱烧制的第一件绞胎瓷终于出窑了。它的成功,不仅恢复了古代当阳峪瓷窑的绞胎、绞釉、刻花、剔花艺术,且填补了当代我国瓷器生产的一项空白。

柴战柱所引领的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已形成集设计、研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在他带领下,焦作当地从事绞胎瓷生产的企业和作坊已达到50多家。“力争在五到十年内让绞胎瓷作坊达到300家,打造一个年产值可达3个亿的特色小镇,再造昔日瓷都辉煌。”柴战柱说。

助力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省劳模、南乐县张果屯镇烟之东村党支部书记赵战秒

“诚诚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是赵战秒的人生格言。在劳模助力脱贫攻坚行动中,他把责任扛上肩,带领贫困群众在致富路上阔步前行。

2010年赵战秒联合村里种植大户,成立了联富果蔬现代农业园区、联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全村群众走上致富路,按照“园区(基地)+合作社+劳模+贫困户”助力脱贫攻坚行动模式,以“党建+劳模+贫困户”为抓手,赵战秒不断探索劳模助力脱贫攻坚行动高效模式,制定具体帮扶措施。

依托合作社建立“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基地”,他设立贫困户就业岗位,优先安排贫困户人员就近务工;在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支持周边有条件的群众创办蔬菜种植项目;号召党员对贫困户“一对一”帮扶……

在赵战秒的努力下,有58户贫困户进入助力脱贫攻坚基地工作,实现务工与照顾家庭两不误。合作社累计传授蔬菜种植技术等1700余人次,接纳贫困人员务工1600余人次,带动全村贫困户26户105人走上共同致富路。

倾心为民办实事的“领头雁”——河南省先进工作者、三门峡社会失业保险中心主任燕索超

一个人能坚守扶贫一线多少年?15年!燕索超用真心、真情、真帮、真扶,赢得了群众的一致称赞,大家都称他为“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

今年57岁的燕索超,是三门峡市驻村时间最长的扶贫干部,先后帮扶过4个贫困村和4个精神文明帮扶村,累计为扶贫村引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每到一个村,他都倾心为民办实事,改善村里的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发展项目促进村民增收,每件事都办到群众心坎上。

2016年,燕索超到陕州区西李村乡岩里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为了改变村里缺水的状况,他决定修建拦河坝水利工程项目。一天上午,他和驻村队员一起邀请工程师实地勘测,在返程途中发生车祸,三人全部受伤,他的两根肋骨骨折,膝关节膑骨严重损伤,最后被鉴定为十级伤残。

残疾的身体没有阻挡他脱贫攻坚的责任和梦想。燕索超说,自己甘愿做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一头“孺子牛”,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帮助更多贫困农民奔向小康。

让茶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河南省先进工作者、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吕立哲

在信阳茶产业界,吕立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吕立哲几乎把所有时间全都用在茶叶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上。

担任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信阳茶叶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首席专家,在浉河区建成1万亩核心茶叶示范基地;主持建设我省唯一的茶树种质资源圃,构建了茶树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30多年来,他主持和参与了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2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持起草省级地方标准5部,为信阳乃至我省茶产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为给茶叶企业和茶农提供更多技术支撑,他常年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个茶叶主产区之间。每年有近一半时间是在基层一线。我省40多家茶叶企业、50多个乡镇的茶园、茶叶加工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为发展壮大茶产业,吕立哲和团队还开展了“信阳红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品质标准创建”等课题研究,不少课题取得了重要进展。

守护蓝天白云的“环保卫士”——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环境监察总队主任科员赵辉

2016年7月,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以来,赵辉就全身心投入到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中。

他利用节假日深入60多个市县暗访调研,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他主持起草的各类会议材料、报告等200余份达数百万字。

面对突发环境事件,善应对能取胜。赵辉参与了近年来我省所有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应对工作,每一起事件均得到及时妥善处置。他还深入乡村、企业一线调研,科学制定全省燃煤散烧治理实施方案,推进全省燃煤散烧治理,保障了群众清洁取暖。

连续三年,赵辉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方便面、常用药是他案前的标配,办公室沙发是他的行军床,夜以继日是他的工作常态。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赵辉经受住了来自心理和生理、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考验,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立志建设新农村——省劳模、滑县上官镇郭固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善良

2000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王善良领导全村加快发展,使过去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穷村,发展成为闻名全县的小康村。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王善良认为:“斩穷根,兴办教育是根本。”他牵头成立了郭固营村促进教育发展基金会,每年大年初一上午,都隆重举行全村优秀学生表彰大会,对当年获奖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升入大学的优秀学生发放奖金、奖品。10多年来,全村的入学率都保持在100%,全村升入大学的学生累计达到76人,研究生达到12人。

要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2014年以来,王善良积极配合镇政府在村里建设工业园区,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熬了多少夜,查都查不清楚。王善良的执着和付出,深深感动了入驻企业客商,获得了“工业园区王保姆”的雅号。如今,工业园区已基本成型,入驻企业让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年村民收入增加1000多万元。

情系故土富乡亲——省劳模、襄城县洪元实业有限公司车间主任王代涛

谈到获得省劳模的感受,王代涛坦言:“这是一份新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1990年,19岁的王代涛来到深圳,进入一家鞋厂工作。从一名普通员工做到车间主任,王代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价值。经过多年积累,2008年10月,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天晓鞋厂,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功成不忘家乡。每年回乡,王代涛都会利用自己的人脉,带一些商业成功人士到家乡去走一走、看一看,希望他们能够到襄城投资兴业。2011年,他终于引进了一家大型台资企业——宏福集团。时年3月份,该集团在襄城投资兴建了精美鞋业有限公司,解决了当地4500人的就业问题。

为更好地支持家乡事业的发展,2012年,王代涛毅然放弃在东莞创建的公司,回乡创业。7年来,他先后招引了博达鞋业、洪元实业、梓楹鞋业等12家企业入驻襄城,并出资修建了家乡的道路,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帮助乡邻。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就要为群众办实事,让家乡富起来。”

做一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河南省先进工作者、南阳市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沈桂富

“要像焦裕禄那样勤勉工作,即便倒下,也要倒在工作岗位上。”13年前,沈桂富被查出肠癌3期,疾病也没有让他放弃工作,他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从那时起,每次住院就医之前,他都会把一切工作安排妥当。无论在哪治病,他都坚持每天通过电话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就连手术当天也未耽误。他化疗采用两周一次的方案,化疗间歇期间的七八天时间,他都会坚持去单位上班。他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干劲,感染了身边每一个人。

此后,从市种子站到市能源站,又到市良种场……虽然工作一次次调动,但“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一直是沈桂富对工作不变的追求。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他又带领全站同志,奋战在“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的前沿:抓好省市重点民生工程沼气建设,推进农村能源革命;做好全市秸秆建设工作,实现卫星监测“0”火点历史性突破;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农业污染源普查等农业环保工作……沈桂富一直拼命干。

自我造血谋发展——省劳模、鹿邑县马铺镇马北行政村党支部书记雷学锋

“党把全村1000多人的前途命运交给了我,我只能担当作为,不容后退半步。”2011年,雷学锋以高票当选马北村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他便把全体村民和党员的信任全都担在了肩上。

利用本村是政府所在地的优势,雷学锋他们决定在村里建设临路商品房。当时集体经济没有钱,借不来钱,贷不来款,雷学锋就从家中拿出给儿子娶媳妇盖新房的钱36.5万元,作为村里发展的启动资金。

临路商品房的建成,当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20多万元。此后,服装城的建成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44万元;填坑建设的农贸市场,使集体经济增加收入30万元,村民增加收入70多万元。

自我造血,自我发展,不等、不靠、不要。利用村集体收入,马北村建起了标准化的村室党建阵地,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舞台,硬化了三条道路,还安装路灯和监控、健身器材……如今的马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黄河安澜的守护者——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范县黄河河务局河道修防工林喜才

从1981年接班入职以来,林喜才一直扎根基层治黄一线,用敬业奉献的实际行动护卫着黄河的安澜。

林喜才始终认为:“河道修防工不只是下死力的活儿,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工作没多久,因为爱动脑筋,琢磨技巧,他研制成功了防汛抢险挖掘机插桩器,此项成果在抢险防汛中派上了大用场,还获得黄委创新成果奖三等奖。

在抗洪抢险中,林喜才不断强化“内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抢险救灾的本领,采用绝招绝技,让一线职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的危险性,先后成功抢护防洪工程重要险情20余次,避免洪灾损失1000余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2004年以来,林喜才一直担任河南河务局河道修防工技能培训教师,尽心尽力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共参加各类办班40多期,培训职工3000多人次,其中技师513人,高级技师348人,为黄河技能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责编:倪运运、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