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以匠心 致初心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第三六五所王魁元

2019年05月14日10:42  来源:陕西日报

4月29日,记者在西北工业大学第三六五所飞机装配车间见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魁元。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和庆祝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中亮相的无人机方队就是在这个车间完成装配的。

50岁的王魁元在这个车间已经工作了近30个年头,参与并见证了我国无人机事业的发展与腾飞。

1990年,王魁元从部队退伍后来到了西工大第三六五所,成为了一名钳工。他勤学苦练,短时间内就基本掌握了“锯、锉、錾、磨、划”的功夫,渐渐在车间有了名气。

在当学徒的第八个月,王魁元就被安排独立加工零件。“那时粗粗地看完图纸就觉得已经掌握了装配技能。”有些心浮气躁的他没想到,加工好的零件经检测,近七成是废品!问题出在哪里?王魁元彻夜未眠,仔细比对图纸与零件,才发现自己加工的零件在很多细微之处与图纸不符,加工精度达不到标准。

那段时间,王魁元白天在车间赶进度,晚上住厂里查资料、搞实验,光自学的笔记就写满了两个本子,手上的水泡长了挑破、破了再长,终于使零件达到生产要求,保证了尺寸精度。

2004年,车间需要装配一款新型无人机。由于加工时间紧、精度高,王魁元夜以继日地“泡”在车间。两个月后,经过对某关键技术的改进,零件不仅精度远远高于设计指标,合格率也达到了100%,生产周期却只有原先的四分之一。该型号无人机当年的顺利交付,帮助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王魁元凭借十余项技术革新获得了单位首届“拓荒奖”一等奖,掀起了工人们主动钻研、探索新工艺的热潮。2008年,他开始担任飞机装配车间主任,并在此岗位上兢兢业业、忠诚担当地奉献了十余年。

除了不断“锉磨”技术外,王魁元还不断“锉磨”着自己的学习能力。他自学了《结构力学》《飞机装配工艺学》《飞机钣金工艺学》等课程。

针对某型无人机零件装配精度不达标,王魁元筛选出某新型材料用于修复模具,把原来已经报废的工装改造升级为合格模具,并有效提高了装配精度;自行设计制作的侧力板工装夹具,使侧力板承力盒安装涉及的多项关键参数精度合格率提高到100%。相关成果为所里累计节约成本3000余万元。

王魁元深知无人机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有知识、能创新的高水平技术工人。在荣获“三秦工匠”后,他成立了“创新工作室”,仅用1年时间,带领团队申请专利12项,创新应用5项,技术改进40余项。他还经常举办讲座、演示、手把手教学活动,累计培养勤劳之星、创新之星、岗位技术标兵和生产一线技术骨干30余名,打造出了“金牌”装配制造团队。2018年末,在某新型无人机生产中,该团队仅用10天就完成8架机翼装配,创造了企业部件合拢效率历史新高,有效保障了装备及时交付。

自1958年成功研制试飞我国第一架无人机以来,西北工业大学在研制、生产无人机的道路上已走过61年。一代代无人机人始终秉持着“拼搏、创新、协同、奉献”的精神,对科技创新不懈追求,对设计生产保持匠心,对国防工业无私奉献。正因如此,我国国防科技实力才会不断提升,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的无人机正在走向世界的前列,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只能依靠自主创新。作为技术工人,只有主动担当、勇于创新,才能把我国的无人机事业推向新的高峰。”王魁元坚定地说。(记者 吕扬 通讯员 付怡)

(责编:倪运运、程宏毅)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