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扎根创新沃土,用实干托举“幸福梦”

钱培坚

2019年05月30日08:51  来源:《工人日报》

27年前,幸利军技校毕业进入宝钢工作,就再也没有离开轧钢工的工作岗位。

无论是成为上海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能专家,还是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和上海工匠等荣誉称号后,幸利军都坚定而执着地在生产第一线书写着精彩人生。他说,在这里,他找到了人生坐标——“现场是我的实验室,企业是我的大学校。扎根创新沃土,用实干托举‘幸福梦’。”

1992年,刚刚踏上热轧厂卷取机岗位的幸利军就体会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卷取主操,就必须跨越工种界限,掌握机械、电气以及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他身边常带着一本笔记本,把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一一记录下来,在工余时间拿出来琢磨,搞不懂就请教同事和工程技术人员,同事们都打趣地叫他“十万个为什么”。

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幸利军取得了卷取机组的5个上岗证,第3年又取得本机组业绩排行榜最优。在1996年和1997年公司组织的青工技术操作比赛中,他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一流的操作技术,分别取得通用工种项目第三名和第一名的好成绩,被破格晋升为技师,成为当时上海市最年轻的技师。

在幸利军眼中,问题点就是创新点。

卷取机打滑故障是卷取机疑难故障之一,自2050mm热轧开工后,10多年未能彻底解决。幸利军在满是油污的卷取机腔体内钻了几个月,摸清了设备精度变化的规律,放弃长期以来依靠减小辊缝控制打滑的方法。通过改良精度测量方法等措施,彻底治愈了困扰热轧多年的顽症。

2004年,塔形缺陷成为2050mm热轧向BNA供料的拦路虎。日本合资方提出近乎苛求的塔形标准,而当时2050mm热轧的控制水平与其相距甚远。距离BNA投产只有一年,设备改造已经没有时间,而要请外方专家指导,对方开出的又是天价。幸利军决定自己啃啃这块硬骨头,他的自信来自对轧线几个最关键工序的了解和掌握。他相信,只要工序之间默契配合,就一定能满足供料标准。幸利军做到了,而且仅用了半年时间。

幸利军总结的“热轧高品质卷取控制技术”,使2050mm热轧的卷形质量显著提升。卷取拉窄、边部缺陷修理率、卷形缺陷最终封锁率等主要指标超过国外知名钢铁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国家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7年,幸利军在其负责的“八钢1750mm热轧降低卷形不良发生率”的技术推广项目中,共输出技术秘密16项。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使1750mm热轧的卷形不良发生率由4.15%下降至0.22%。经八钢方面核算,该项目每年可为其创造357万元的效益,被八钢方面称为“明星”项目。

2015年,幸利军发明大倒角定宽机模块。通过特殊设计的模块,使板坯边角部冷却速度显著降低,大幅减少边线和毛刺缺陷。该技术在2050mm热轧实施后,边线缺陷降级报废次由2014年的3235吨下降至2017年的766吨,毛刺缺陷降级报废次由2014年的3776吨下降至2017年的213吨,终于攻克了前人已经攻关15年的热轧毛刺缺陷。该技术已推广应用于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我的姓名里有个‘幸’字,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我由衷地感到自己很幸运,国家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双创’更是激发了亿万产业工人的创造动能。” 幸利军在高技能人才座谈会上激情发言,“公司以我的名字命名了‘幸利军创新工作室’,支持我和同事们聚焦现场难题持续开拓创新。我能够一直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从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获得取之不尽的创新灵感,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当一个个难题被攻克,当我们生产的产品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当一卷卷优质钢材用于祖国建设,我感到无比幸福!”

(责编:田少星、程宏毅)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