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综合报道

追记“铁人式”献身油田的好干部陈建军:一生为了寻找富饶的矿藏

康劲

2019年06月25日08:35  来源:《工人日报》

最近几天,有一首经典老歌在玉门关外、在青西到酒东的茫茫戈壁中、在老君庙旁的石油河上,人们追随着一个离去的身影,一遍遍默默吟唱——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5月28日19时,献身油田的好干部陈建军,在病床上一遍遍哼唱这首《勘探队员之歌》,告别挚爱一生、拼搏一生的玉门油田。离开人世时,他年仅56岁。

连日来,《工人日报》记者走进玉门油田,采访陈建军生前的同事、亲人,一遍遍倾听大家讲述他的临别时光,一次次获得撞击心灵的震撼——

究竟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让上至80多岁的退休职工、小到刚刚入职的青年,都哼唱着他离别时的旋律,用歌声为他送行;

在被确诊为癌症后,究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他瞒着身边同事,连续工作了25个月,期间进行了24次化疗、完成了2次切除手术,用顽强的毅力走完钢铁般的人生。

最终,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答案——信仰,一位共产党员、一位石油人绝对忠诚、坚如钢铁的信仰。

陈建军用奋斗的一生,践行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和使命。

在涓涓流淌的石油中永生

玉门油田坐落于甘肃的戈壁腹地,是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铁人”王进喜曾在这里工作10年。

1963年4月,陈建军出生在玉门,家门口就对着抽油机。除了有4年在外读大学,他的一生都没有离开过玉门。

“学石油,干石油,一生忠诚献石油;想玉门,为玉门,一片丹心照玉门”——遗像旁的26个字,是他一生的总结。

玉门油田有1100多口出油井,陈建军对每口井的油层结构、技术资料了然于胸,信手拈来,甚至在别人眼中一片黑乎乎的“油色”,在他眼中也是五彩斑斓。

在工作的35年间,每口新井试产出油,他必到现场,和工人们一起甩掉帽子,在戈壁滩上纵情欢呼、奔跑。

1998年8月,柳102井获得日产50立方米的高产,这是青西油田的第一口百吨井。当时是玉门油田研究院院长的陈建军,拿起油沙忘情地亲了又亲、吻了又吻,最后,又捧到嘴里,一边尝尝味道一边说,“你们闻闻,有一股油香!”

看着他黑油油的嘴唇,大家一时惊呆了。以后,渐渐发现,尝原油、亲油砂、闻油香就是陈建军的工作常态,即便是在担任玉门油田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以后。

陈建军和同事们说井位、聊油层,说到动情处就把裤腿挽起来。起初,大家觉得这个技术干部不拘小节,但是后来发现,这样简单的动作却饱含着“悠久的传承”——这是一个随时准备纵身跳入泥浆池的姿态,正如当年的“铁人”王进喜用身体制伏井喷的“经典一跳”。

在陈建军的偶像中,还有“中国石油奠基人”孙建初。

1939年,孙建初走遍了辽甘陕等多个省份,最终在玉门的老君庙钻探出中国的第一口油井。当年,来自玉门油田的一声呐喊——“中国自己有油了”曾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

今天,在玉门老市区塑有孙建初纪念碑。每次路过,陈建军都要站在碑前,恭恭敬敬鞠一躬。10年前,陈建军领着刚刚考上大学的儿子陈玮岩,先去拜孙建初,再来到老君庙讲王进喜,最后,他用手在黑乎乎的油浆里捞了一把,在儿子的额头划上一道,说:“从今天起,你就是玉门人。一辈子也要干石油。”

从此,这个曾充满仪式感的画面就刻在陈玮岩的脑海里。

这是一个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使命,镌刻在灵魂深处的人。地层深处,那些黑黑的原油为什么能成为“工业血脉”,那是因为一代代有孙建初、王进喜、陈建军这样的人,他们的生命在涓涓流淌的石油中永生……

满腔赤忱的石油之子

在陈建军的办公桌前,悬挂着一幅六尺横幅——“石油摇篮”。

“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玉门油田担负起“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会战大庆,南下四川,跑步上长庆,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曾先后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

不过,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近10年的时间里,有关“油田枯竭”“人去城空”的阴霾,笼罩在玉门的上空。

当年,还是研究院勘探室主任的陈建军,没有退缩。他常常独自一人捧着满屋子的采样和岩心,系统钻研勘探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坚信玉门还能发现大油田。

1990年,陈建军背起图纸和幻灯片,独自一人从玉门来到北京。那年,中石油总公司尝试一种新体制,就是对有希望的空白区块专项投资,实行风险勘探。闯过几轮的答辩,陈建军终于为玉门油田争取到一个宝贵的“酒参一井”风险探井项目。

此后,陈建军大胆进行理论创新,使玉门油田在勘探沉寂35年后,又实现新的突破,地质探明储量,由过去长期不足一亿吨,实现了翻倍增长,很快建成了年产50万吨的青西油田。后来,又发现并建设了酒东油田。

陈建军总是和同事们讲,作为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玉门要继续加大勘探,保持稳产,为中国各大油田的未来发展做“探路者”。

拼命也要建设百年油田

5月26日,病床上的陈建军突然从昏迷中惊醒,仿佛奇迹出现,声音响亮的叫了三声“好!好!好!”他还张开手鼓掌,大喊“胜利!大胜利!”护士问他:“是不是找到大油田了?”他说,“对呀。”

说完,他慢慢的闭上了眼睛,两行泪从眼角滑落,陷入昏迷……

25个月前,医生拿着CT诊断报告无限惋惜,“恶性肿瘤有13厘米大,手术都无法做了,做化疗吧,也许还能维持6个月……”

面对这个“死亡”的结论,陈建军没有惊恐。当天下午,他从兰州赶回玉门,晚上10点还主持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这以后,他隐瞒了真实的病情,同事们都知道他患病正在接受治疗,但谁也不知道他正在与绝症进行着顽强的抗争。

大家只是看到,这个曾经壮硕的大汉,像突然被迎面狠“刮”几刀,一天天的快速消瘦。

陈建军去井场的次数更多了,在解决玉门油田万余名职工吃穿住行的生活困难问题上,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为了不让同事们看见,不管天气多热,他都穿着外套或者长袖衬衣,就是要掩饰有一根静脉穿刺的PICC导管,正从右臂穿透他的锁骨,直抵肝脏——他就是这样,在岗位上一边工作,一边化疗注射。

6月11日,工作人员打开了陈建军生前的办公室。《工人日报》记者在办公桌上顺手拿起一册工作笔记,随便一翻,从凌乱的笔迹中不时会看到一行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回忆起来,他带病工作最繁忙的时候,那段奋斗目标的名句,反反复复写了许多遍,以此激励自己……”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今年4月底,做完最后一次化疗,陈建军就赶往甘肃环县,一连几天都在环庆区块的山塬沟坎。每到一处,他都会捧起一抔黄土仔细端详,反反复复嘱托,“环庆油田是玉门重上百万吨的希望所在”。

那段时间,和同事们一起讨论油层、构造,陈建军依旧激情满怀,只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屡屡会躲进卫生间,频繁地呕吐,常常吐到虚脱昏厥。

建设百年油田,重上百万吨产量——这是玉门油田的奋斗目标,也成了陈建军未尽的遗愿,最终凝结为他离别时的两行热泪……

(责编:田少星、程宏毅)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