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靳绍东 孙十全 记者 刘建林
2019年07月15日08:28 来源:《工人日报》
7月11日,同煤集团同忻矿制氮车间。身着蓝色工作服的陈翠英忙碌地穿梭于压风机、增压机、制氮机旁,监护着每一处作业点,细致地抄写着数据记录。
两年前,陈翠英从机关科室转岗来到制氮车间这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人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没有关井这件事,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陈翠英说得云淡风轻。
其实,从科室到车间,从阵痛到成熟,陈翠英的经历就是同家梁矿的转型缩影。
“关闭矿井不是关闭出路”
2016年,开采了78年的同家梁矿响应国家去产能政策永久性关闭,成为山西省有准备、有基础、第一个关停的矿井。
“关闭矿井不是关闭思想,更不是关闭企业和职工的出路。”同家梁矿各级党组织通过形势任务宣讲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坚定发展的信心。
公司工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引导职工应对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开展以“建功新时代、阔步新征程、展现新作为”为主题的“同煤力量杯”劳动竞赛系列活动,倡导“企业发展我受益、节支降耗我出力”优良作风,在点燃职工劳动热情的同时,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全矿上下放开思想谋划未来,组建成立同家梁矿业公司,由一个依赖自然资源的生产企业转变为以技术服务为抓手的服务型企业。
“我们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转岗、就地消化等渠道对职工进行妥善安置。主要为集团下属的同忻矿、塔山矿等8个兄弟单位提供采、掘、运、搬家准备等服务,没有让一名职工下岗,没有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同家梁矿负责人李忠义欣慰地说。
在这段特殊时期,有一件小事更是让全矿职工的心凝聚在一起。职工李金龙患了“慢性肾衰竭”,面对家中无业的妻子、年迈的双亲和巨额的医疗费用,他一度想放弃治疗。矿工会得知后,立即在全矿组织爱心募捐活动,筹款9540元,让他在最困难的时候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
李金龙重新树立了战胜病魔的决心,而更多的职工则通过这件事看到企业大家庭的力量,坚定了“再出发”的勇气。
“出得去、干得好、留得住”
同家梁矿虽然资源枯竭,但长期以来积淀的矿井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优势并没有丧失。矿里利用这些优势组建了36支专业化劳务输出队伍,填补了兄弟煤矿技术和人力资源不足的空缺。
不仅如此,同家梁矿还取得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制造方面的26个一级安全资质、矿山工程总承包三级资质。这些资源,让企业在转型发展中有了更多的抓手和支撑。
依靠优势和实力闯市场,让同家梁矿的路子越走越宽阔,也让职工们越干越有劲。
据介绍,转型后的同家梁矿专业劳务输出队组年出煤量由14万吨提高到超过400万吨,提升将近30倍;巷道总掘进量由3000多米提高到超过1万米,提升3倍多;皮带运量由4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提升超过100倍。由于干得出色,转岗的队伍和职工“出得去、干得好、留得住”,实现与服务合作企业的共赢。
同忻矿污水处理厂深度水处理队副队长李波涛告诉记者,“我们已经来同忻矿污水处理厂工作两年多了,在这里,不仅工作稳定、收入有所提高,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
7月8日,在同家梁矿教学实训基地,一群来自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的学生围着煤矿立井提升机,认真地听着讲解。
利用设备和厂房资源,同家梁矿与大同大学合作共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矿区文化教育基地,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实现合作共赢。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基于这一认识,同家梁矿把开放新动能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加强校企联合,研发环保型水基清洗剂和煤岩层加固剂等项目,形成创新驱动、多元支撑的转型发展新格局。
“将工件放入水基清洗剂中,只需10分钟~50分钟,油污就能彻底分解,既省时省力又绿色环保。这是用柴油、洗油清洗无法替代的优点。”水基清洗剂的研发让参观人员现场见证了新产品的威力。据悉,这款环保型水基清洗剂产品已经投产,相关专利正在申请中,已累计获得100多吨产品订单,价值300万元。
“职工的技术丰富了、技能过硬了、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增强了,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呵护职工利益。”公司工会着力帮助职工掌握新本领,健全基层单位的职工技协机构、制度,规范技能档案台账,进一步深化“五小”竞赛活动,激发了职工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