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各地工会及产业工会>>产业工会报道

大连一家老国企起死回生:让核心生产力活起来

顾威 记者 刘旭

2019年08月06日08:31  来源:中工网

2016年,公司在股市被摘牌。2017年,亏损3.2亿元。

2018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其中母公司增长106%;货款回收同比增长46%;实现降本增效1亿元,扭亏1.5亿元;职工平均月收入从2000多元提升到万元左右。今年一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8%,职工收入再增20%……

这是发生在大连橡胶塑料机械公司的变化。这家“老字号”国企,用了什么锦囊妙计在短时间内起死回生?记者采访发现,关键是企业激活了“核心生产力”。

工人海选“两委会”委员

2018年一季度,大连橡胶塑料机械公司上下都在忙一件事——自荐、民主推荐、部门推荐“工人技能大师委员会”“技术专家委员会”(简称“两委会”)委员。

据了解,“工人技能大师委员会”由10人组成,“技术专家委员会”由23人组成,当选委员每月津贴3000元,连续享受待遇3年。

其中,“工人技能大师委员会”负责给332名一线技术工人评级,按照设立的7个等级,技术工人可享受每月200元~1500元的津贴待遇。“技术专家委员会”对新产品开发、技术改进、科研等项目的立项、评审、试制、验收鉴定等提出论证意见,组织实施技术人才培养、选拔和评定等。

让“两委会”有职有权有待遇,这是公司稳定人才队伍、激活核心生产力的创新之举。对“工人技能大师委员会”委员需由工人“海选”的做法,董事长刘军表示,谁技术过硬、贡献大、工作态度好,成天在一起干活的工人最清楚。选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公司的“核心生产力”。

“工人技能大师委员会”委员被推荐票数最多者是39岁的张淑军,他的能力和贡献在公司有口皆碑:“12年无废品”“根据他总结出的方法确定了7个机械加工标准”“大造料机细长轴只有他一人能加工”……可阴差阳错,他的技术职称还只是中级工。

不看资历看能力、不重苦劳重功劳、不讲资格讲贡献,这是公司评选“两委会”委员的重要原则。因此,张淑军不仅入选“工人技能大师委员会”,还担任了委员会主任。

从“层层上报”到“主动上前”

“感到光荣,感到压力,也更有干头了。”《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十几名“两委会”成员,很多人都这样说。

过去遇到技术难题时,该公司技术工人基本是上报车间或公司。如今,技术工人尤其是海选出来的委员们,积极开展技术协作,主动上前解决问题。

35万吨大型混炼挤压造料机组“滑柱”与“壳体”之间设计理论上找不出问题,可试装时出现“犯卡”现象。负责这台设备装配的钳工班长、“工人技能大师委员会”委员李善有找来张淑军,共同找原因、研究解决办法。

“如果按过去层层上报走程序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至少得一个星期。现在两个多小时就解决了。”李善有告诉记者,转子轴承组装时出现误差,“工人技能大师委员会”委员于士友、候志杰、张淑军等一起研究,终于在工装上发现误差,最后改为按照实物即轴承作为检测标准,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年多时间,“工人技能大师委员会”立项攻关19项,已完成8项,其中5项是公司重点新产品项目。

一花引来百花开

该公司还出台了一系列物质鼓励政策。例如,在《科技创新奖励管理办法》中规定:重大升级换代项目实现后续市场订货,对项目创新团队一次性给予1%~3%奖励,最高不高于100万元。对项目创新团队奖励,按项目实际情况实施奖励,奖金按贡献大小合理分配,重奖有突出贡献者……

“今年4月收入1.6万元,5月也是这个数。”接受采访时,机加车间数控机床操作工孙崇慧谈起这两个月的收入时十分兴奋。

作为机加车间“双创”小组成员,孙崇慧今年4月创新了一种加工方法,提高了加工效率,获额外奖金5000元。“现在企业发展这么好,职工多干真能多得,我要继续努力,收入还能创新高!”孙崇慧激动地说。

装配车间钳工二班班长、“工人技能大师委员会”委员林国广告诉记者,委员有一项任务,就是办“技能讲堂”培训技术工人。过去上技术课,工人都不爱来。如今,一个月一次,上完课就搞测验、搞实际操作考试,工人们还都争着来。

为了让更多科研人员在企业发展中贡献聪明才智,“技术专家委员会”还设立了“技术沙龙”,成立以来已经开展活动21次,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集中大家智慧,推出创新项目,解决技术难题。

“2019年彻底扭亏为盈”,这是刘军在今年职代会上提出的目标。如今,职工们对企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责编:田少星、艾雯)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