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加入有“门槛”,活动有要求,违规将除名

沈飞一劳模工作室“会员制”引来真人才

实现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等600多项,16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刘旭

2019年09月02日08:55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讯 (记者刘旭)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实行“会员制”,需报名申请、填表、专家组讨论批准后方可加入。王刚告诉记者,钻研技术,搞技术革新,都是费心费力的“苦差事”。如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成员,更不能成为优秀工匠。

今年40岁的全国劳模王刚,曾两次夺得全国职工技能大赛铣工冠军。2011年10月,沈飞公司成立“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时,想加入的人很多,但王刚发现有的人对钻研技术搞革新并不热心,加入工作室只是图虚名。于是,2012年,“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始实行会员制,制定了《工作室会员制度》,设置了“门槛”。

记者注意看到,《工作室会员制度》对加入工作室有明确要求,如“有提高技能、钻研创新、坚持学习的意愿”“能够按期向工作室上报创新成果,完成工作室任务”“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等。同时,有5种情况之一的予以除名,包括“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无故3次以上不参加工作室活动或任务安排的”等。

设置“门槛”不仅没有让职工望而生畏,反而有很多愿意学技术搞革新的职工积极申请。如今,工作室已有会员72人,来自沈飞公司10个生产厂,有铣工、钳工、数控加工、车工等8个专业工种,汇集了劳动模范、技能专家、高级工程师等骨干精英。工作室以各工种领衔人为组长,成立了8个专业组。

近年来,“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提出“有技术难题就找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力为各个生产部门提供技术服务,并对现场技术问题求助明确“三快”,即“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诊断原因、快速解决问题”,为科研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截至今年6月30日,共实现技术革新、生产攻坚、工艺改进等600余项,16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提出合理化建议200余条,技术问题的解决率高达100%,被职工们称为“生产线上的120”。

今年30岁的董胜磊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入职后担任数控厂工艺员,去年初经申请加入了“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受益太大了。”董胜磊说,在几位技能大师指导下,他学会了操作数控机床等设备,学习了多种加工技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在编制的工艺文件精度高、操作方便,很受操作者欢迎。今年,他与王刚合作的成果《圆弧进刀加工方法》申报了国家专利。

据悉,“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培养优秀技能人才129人,9人次夺得各类技能大赛冠军。

(责编:田少星、艾雯)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