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他们正从一个个“最”里走出来

谭辉

2019年11月11日09:13  来源:《工人日报》

“请问您是《用脚步丈量大漠的守望者》这部作品的联系人吗?”

“是的。”

“恭喜您,你们的作品已经入围,没有涉密内容吧?”

“没有,谢谢唐老师!”11月7日22时48分,接到《工人日报》唐姝老师来电,我的内心有些小激动,感到幸运,但更多的是感谢。

9月得知“最班组”全国短视频大赛通知后,我就想如何才能拍出很硬核的“最”来。于是找领导、同事一起合计,看到《工人日报》陆续推出的拍摄手记,心里有些眉目,但又犯着嘀咕,觉得高手云集,人外有人,拍出别具一格的“最”字真的不容易。

作为摄影摄像菜鸟的我,找到在单位干了20余年宣传工作的老田帮忙策划。我们拍中想,想中拍,却一直没发现很硬气的“最”。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大都是短暂的,就像历史上的各项记录大都是用来被后人超越的。思前想后,我们最后选择深入“虎穴”,远赴200公里外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拍摄。那里有个跃进供电班,自2014年成立以来,一直乏人问津。这是为何?主要是因为远。单趟跑下来就要半天,而且大多为“搓板路”,还没怎么采访,一天就过去了。很多同行都不愿去,去了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没时间或没精力深挖。可以说,那里就是油田新闻的处女地,是富矿。

班组所处的地理环境非常荒凉、干旱少雨且风沙不断,在这里工作的大都是老汉,年轻人能待1年以上的很少,基本都是因为耐不住寂寞跑掉了。于是,我们先把拍摄主题往“最偏远、最寂寞、最艰苦”上靠,虽不敢狂言就是中国之“最”,但我们愿意带着信心出发,相信在这片富矿里一定会挖掘出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宝石。也许拍着拍着就会出现灵感,发现属于我们班组自己的“最”。

10月18日,我们8时出发,到了目的地已是13时30分。简单吃过午饭后,和班组商量,在不影响他们繁忙工作的前提下进行跟拍。随后在铁皮野营房里和班组成员一起和衣而睡。16时出工,秋光明媚,胡杨正美。我们跟拍了班组在沙海中的日常巡线、加固电力线路杆基、错过晚饭吃干馕、深夜抢险、夜巡归来等工作场景,比较顺利。

第二天清晨7时,我已醒来,想拍下大漠里的日出,但没想到风沙四起,气温骤降,不穿羽绒服就扛不住。在沙包上站了10分钟,手已经冻得快没知觉了。抓着无人机遥控手柄,缓慢起飞,寻找角度航拍。尽可能地躲过沙尘,拍摄到晨光熹微的场景,但太阳被沙尘完全遮盖了,日出看不到了,有些遗憾,但也坦然接受,毕竟可遇不可求。

虽然是风沙降温天,班组依然要正常出工,于是我们跟拍了他们穿越大漠胡杨去巡线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很难拍到,尤其是大漠胡杨在风沙中呈现出一种朦胧美,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人间仙境,但知道的人就会提前准备好口罩。

就这样,我们跟拍到第三天中午,但是“最”这个字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总是觉得不够硬,总想再深入挖掘,多拍些平常人看不到的工作细节。但时间不允许了,因为单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缺人手,我们只好赶回油田基地,期待下次有机会再来。

直到10月25日,上传作品的最后一天,坐在办公室里的我还在奋力剪辑。望着凌晨4时的戈壁滩,漆黑里泛着点点光亮,终于发现了我们班组的“最”——最奋斗。“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就是跃进供电班作为“最奋斗”班组的生动写照。

作品简介里,我们这样写道:在我国“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一个油田“动力心脏”,它承担着亚洲陆上最深油气田——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顺北油气田百万吨产能的电力保障任务,它就是西北油田工程服务中心电力工程管理部跃进供电班。

跃进供电班只有6人,因为轮休倒班,在岗人员一般只有3到4人。班组距离油田基地近200公里,由于地处偏远,年均风沙天气达280天,暂无国家电网供电,全靠20台燃气发电机组发电。该班组2014年成立以来,在班长肖文定的带领下,克服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学习资源短缺等困难,精心维护沙112片区、托甫南片区、跃进1片区、跃进2片区、顺北片区5个片区305公里的电力线路和5050根杆基。

在跟拍采访的两天三夜里,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个班组也许算不上最艰苦、最偏远、最奋斗的班组,但班组成员身上由内而外地彰显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正在从一个个“最”里走出来……

(作者系西北油田工程服务中心职工)

(责编:程宏毅、艾雯)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