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崎凡 杨召奎
2020年05月27日08:48 来源:《工人日报》
保定一家技师学院的老师在为电工们进行培训。 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
60后师傅带90后徒弟巡视建设工地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阅读提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这在来自企业的代表委员中引起了热议。
如今,随着生产设备的更新迭代,职工培训需求尤为迫切。但企业内部专业培训缺乏、一些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强等,也成为影响培训“小目标”达成的因素。让技能培训成为职工和企业“双赢”的项目,既需要企业重视,还需要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及资金支持,同时调动社会的培训资源。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培训”是一个热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这在来自企业的代表委员中引起了热议。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不断进步,职工技能培训显得日益迫切,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培训。那么,企业里的技能培训通常针对什么岗位进行?培训的内容又是什么?培训应当以何种方式进行?如何推动两年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的目标在企业落地?对这些问题,代表委员们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结合自己身边的故事给出了答案。
设备技术更新,职工培训需求尤为迫切
在胜利油田,原来一个采油队大概有五六十人,现在与之对等的新型采油管理区站一般不到20人。
“人都到哪去了?”胜利油田首席技师、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二区注采211站采油工吴娟代表说,“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原来测试示功图作业,要有专人去完成,每月测试一次。现在随着油田信息化建设的完成,可以对井下工况进行实时监控,示功图随时调取。同时,通过油田信息化设施的普及,生产流程和生产设备异常都能迅速缩小排查范围,准确找到故障点。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应急处理效率和工作质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在岗人员,要熟悉新设备新工艺,掌握新技能。离开的人,要么转到其他岗位,要么外出闯市场创效益,都要根据新岗位的职业要求重新进行上岗培训。”吴娟介绍,胜利油田推行全员培训,年均培训近20万人次。
而在工厂里的生产线上,生产设备更新迭代带来的培训需要就更显迫切。去年底,玉柴集团新一代国六生产线全面建成投用,其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国内顶尖。
“生产线运用了5G技术,上一道工序出了问题,哪怕是一颗螺栓没有拧紧,不解决的话,下一道工序将无法进行。”玉柴内燃机装试工种技能大师、工艺技术部新品试制装配工段长许燕妮代表说,在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背景下诞生的智慧工厂,让每一个岗位都重要起来,“每个岗位都关系到整个生产过程的完整性”。因此,培训要全覆盖。
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制造部系长刘廷代表则对自己几年前去日本学习的一段经历印象深刻。当时,企业设备升级,一批机器人“上岗”,但是,却没人会维护保养这些机器人。“想在国内学习,没有地方,只能去日本。”刘廷认为,随着新型技术发展而催生的新职业新岗位,其培训应被重视。
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树奎委员则表示,培训应该重点倾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的适合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以及贫困劳动力等就业创业的职业,通过培训赋能社会“贫弱残困小”弱势群体,体现社会公平。
技能学习、精神传承,一个都不能少
吴娟代表介绍,“胜利油田推动以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信息化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四化’,这些是培训的主要内容。其中,信息化方面体现的更明显。”
“新设备、新工艺、新经验、新标准、小发明、小窍门、小知识……培训的内容无所不包,凡是对实际工作有益的,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传递给职工。”吴娟说。
许燕妮代表所在企业的今年培训计划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对新工艺的了解和掌握。“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在传统技能基础上,要增加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知识。”
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这些几乎是受访代表委员关于培训内容都会提及的关键词。
27年前,王润梅代表18岁。每天拿着洋镐、叉子掏下水道,这份工作在别人眼中又脏又累,自己也觉得委屈。庆幸的是,她遇到了一个好师傅。“当时师傅经常开导我,她跟我说,不管多苦多累的工作总得有人干,都要好好干,干好了都会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就这样,王润梅按照师傅说的一干就是27年。
王润梅代表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坚持让自己受益匪浅,自己不仅从老一辈身上学到了传统的技术技能,更学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有了这种精神和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才会激发出自己不断学习的内生动力。”
和王润梅代表一样,吉林油田采油工李彩云代表也认为培训内容应该包括精神传承,“老一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自豪感,他们身上的那种工匠精神,应该传给下一代人。”
企业专业培训缺乏、开展意愿不强须解决
和企业生产信息化生产同步,胜利油田也在加快信息化提升和培训转型步伐,积极探索应用新型培训模式,大力推行线上培训和线下操作相结合的“双线培训”模式,把常规的面对面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转变为非接触式的“送教上线”“空中课堂”。吴娟代表介绍,胜利油田建立了人员培训的系统性运行模式。目前,基层一线在岗员工平均每周有1万余人次参与在线岗位练兵活动。
“女工50岁退休,有的人嫌麻烦,觉得我快退休的人了,为什么还要上网折腾这些东西?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基层区站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培训尽可能生动丰富起来。”吴娟代表说。
不过,在一些企业,培训也面临着难题。在来京参会之前,刘廷代表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收集到了来自全国12个省份22个城市233个制造业一线技能工人的调查反馈。调查显示,企业内部专业培训缺乏。数据显示,企业内部设有专业培训机构的只占40%左右,原因在于企业设立专门培训机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但目前一线工人的流动性较大,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强。
刘廷代表建议各级政府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工人培训体制,完善企业内部技能培训体系,帮助企业制定中长期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并组织第三方按照企业标准定期对企业的技术工人进行考核,对完成年度培训计划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及资金支持,真正让技能培训成为职工和企业“双赢”的项目。
范树奎委员则提出,要补充社会培训力量,建议扩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第三方社会培评机构试点培养评价的职业数量,重点放开新、特、急职业,即新型产业催生的新职业、特殊领域必需职业及社会急缺职业。加快培训评价组织遴选审批进度,大力扶持社会培训机构,补充社会培训力量,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链接
今年职业技能培训将超过1700万人次以上
近日,谈及今年的职业技能培训目标,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扎实推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人社部将以企业职工为重点,面向广大城乡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年培训1700万人次以上的目标任务。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用3年时间,统筹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补贴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经过共同努力,2019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超额完成全年1500万人次培训目标,培训人次和资金支出均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今年以来,各地通过线上培训等方式持续推动提升行动实施。
据介绍,下一步,人社部将一方面抓好已有政策和举措的落实,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发展,出台以工代训等新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推进。
一是大力开展以工代训。拓宽以工代训范围,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等开展以工代训,支持受疫情影响出现生产经营暂时困难导致停工停业的中小微企业组织职工开展以工代训,支持外贸、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各类企业开展以工代训。
二是指导各地逐步恢复线下培训,做好线上线下培训的融合发展。要求各地根据当地党委、政府对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适时开展线下培训、技能等级认定和技能竞赛等各项工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服务”主题,组织好全国12333咨询服务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活动,送训入企,送政策到劳动者手里。
四是强化督导推进工作,深入实地调研,指导各地用足用好专账资金,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