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生产线上机器不会停工等工人,但职校可以”

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学院努力打造“被需要”的职业教育

李润钊

2020年07月22日09:06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职业院校能否更精准地满足企业和职工的需求?如果职校老师仅仅拿着书本里的通识内容,教育在现代化车间里工作多年的职业工人,是否会缺少底气?让职工进职校深造,他们是否会担心在课堂上学不到车间里的本事,企业是否也会担心面临成本压力?

如今,这些职校与企业顾虑的事,在泉州一家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学院正被化解。这种合作办学模式,既通过为企业“降本”提升职业院校的“被需值”,也通过为工人赋能提高职工的“被需值”,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共振和共赢。

“这是一个直角,所以我们要从对角剪开布料,以减少分叉,增加平衡度。”

7月11日,在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与安踏共建的服装校内生产实训教室里,35名来自安踏车间的工人学员坐在平缝机前,他们的面前分别放着一块显示屏,屏幕内实时显示不远处讲台上任课老师剪裁布料的画面。

与此同时,在10公里开外的安踏鞋服工厂,2014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许煌旭正在车间里负责品质管理。一台机器、一款裤子,该用怎样的针距,线路需要紧还是松,车出来的线路会不会起拱起波浪……他都要逐一帮助现场工人把关。他告诉记者:“毕业后,渐渐感觉到自己被信任、被需要,越来越有成就感!”

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在泉州,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学院正在成为职业高等学校的重要办学模式,为了更精准地服务企业和职工的需求,企业学院“努力被需要,提升被需值”,实实在在为企业、为职工创造利润和价值。

搬进课堂的能“停工”的流水线,让职工“读懂”机器

供料单元、分拣单元、搬运单元、加工装配单元、仓储单……三台整建制的数控机床摆放在眼前,工人们穿着工装站在机床两侧,观察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导入编程后发生的动作和改变。

“这是生产车间吗?”“不,这是我们的恒安智能工学院数控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给出答案的是智能工学院院长蔡荣盛。据他介绍,这个实验室里采用的装备1:1还原了泉州大型生产型企业内目前应用的、最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体系。

将生产线1:1还原的不仅是这间教室,在轻工学院内还有与安踏、鹿艺鞋楦、百宏、友臣食品、美芯装饰等10家企业共同建立的服装设计、鞋楦设计与制作、智能机器人、食品制作等实训空间。这些空间的设备大部分从企业车间直接搬进校园。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一开机就意味着高额的成本,设备不可能为了工人停下来。”蔡荣盛告诉记者,在实训教室里没有了生产成本的顾虑,设备的每道程序、每个工艺都可以随时暂停。可以“停工”的流水线,也让职工有了“喘口气”细细了解机械设备的时间。

颜俊杰是恒安集团有限公司电商供应链部的订单处理员,8年前只有中专文凭的他只能应聘到恒安车间里当操作员。“可在生产线上这么多年,我却一直没搞懂眼前这些复杂的机械。”颜俊杰感叹,在永远都停不下来的流水线上,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操作,一度让他觉得自己比机器还要机械。

前年9月,颜俊杰每周与79名工友坐着班车到教学基地里充电。眼前仍然是相同的机器,可他却有机会在蔡荣盛的帮助下,从一行行的代码里读懂机器运转背后的原理。他告诉记者:“毕业后,我或许会重返车间,帮助改造企业产能供销的各个环节。”

“为学员还原车间里的场景和工序,是提升高校和职工‘被需值’的第一步。”蔡荣盛告诉记者,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由金龙、恒安、安踏、浔兴、艾派五大集团企业共同出资创办,学院与企业天然的亲缘关系,使学院能先行一步更精准地服务企业和职工的需求。

仅靠着书本内容,缺少底气去教现代化车间里的职业工人

“在应用型高校当老师不容易,不会理论不行,光会理论也肯定不行。”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人才学院院长吴联春的这句话,讲出了不少职业院校的困扰与困境——缺乏与职业教育相匹配的师资力量,拥有再好的设备也招不到工人学员。

陈华是该校安踏时尚设计学院的副院长,也是服装与服饰设计教研室的主任。他每个学期都要从自己的假期中抽出20天时间,到企业的车间和研发中心蹲点充电。这几个暑假,他把蹲点的地点定在了劲霸男装的生产车间里。

平车机、裤头机、细分到袖头衣身各个部位的专业整烫设备……在生产车间里,有着十多年服装设计教学经验的陈华成了“走读生”,每天跟着生产车间里的师傅们在车间里打转,他依旧会被这些高度细分下的专业设备体系所震撼。

“这是我在课堂上想象不到的。”陈华坦言,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里,老师能够给到学员的往往只是基本理论,所运用的教学设备再高端也只能是车间里的“大众装备”。拿着书本里的通识内容,教育在现代化车间里工作多年的职业工人,陈华感到缺少底气。

到企业车间实践,给自己充电是陈华此行的任务之一,此外,他还有一项任务——将车间里的师傅请回去。

“我们学校现有兼职教师112人,占到了教师总人数的32.2%。”据吴联春介绍,为了把更多的工匠请进课堂,轻工学院实施大师、匠师、技师与教师系列职称双轨并行的职称评聘制度和评聘、聘任和特聘相结合的教师聘用体系,打破了工人和教师之间的“次元壁”,让更多的职业技工站上了讲台。

校园里也要有“产值”,带着工人学员做课题成“新风口”

“企业学院是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的产物,职业教育的学生体内流淌着校企双方的血液和基因。”在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执行董事王树生看来,要让职业教育真正“被需要”,就要实实在在为企业、为职工创造利润和价值。

“企业买机器容易,但是买完以后会用、会改造的工人却很少。”泉州群峰机械总经理助理、高级人力资源师张建海告诉记者,高端设备需要高技能人才来操作,而现状却是“会念书的不干技术,念不好书的才去学技术”。他表示,缺乏高技能人才也让更多的企业将技改研发的橄榄枝投向了职业院校。带着工人学员一起做课题成了职业学院的“新风口”。

2016年起,蔡荣盛就忙着给泉州一家本地印染企业设计化学染料助剂的智能配送方案。“以往的助剂配送都是通过人工搬运方式完成,错误率高、效率低,助剂浪费严重的同时,产品质量却不稳定。”蔡荣盛告诉记者,由他带领企业职工共同设计完成的“助剂自动计量传送系统”可以集中完成各种助剂的密封配送,在降低职工劳动强度的同时,每年还可以为企业节省数十万元成本。

“校园里也要有‘产值’。”王树生表示,“要真正让职业教育被需要,就必须要突破机制体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共振和共赢。”

(责编:程宏毅、宋美琪)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