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成果转化“费力不讨好”,导致不少职工的科创成果只是挂在墙上的一纸专利认证书——

没有“通行证”,一些创新成果遇梗阻

李国

2020年08月19日09:03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由于成果转化“费力不讨好”,导致大量的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只是挂在墙上的一纸专利认证书。

如何破解职工科技创新“肠梗阻”?职工期待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服务更给力,用市场化的手段帮助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找“婆家”,实现资源充分有效配置。在助推企业创优创效、升级转型的同时,也让职工发明家“有名又有利”。

陈学皋是重庆能源集团石壕煤矿的一名职工,他已经申请并获得四项国家专利,比较成熟的两项创新成果是陈氏全自动阻车装置和无钥匙新型门锁,并得到了相关专业人士认可,但始终没有投入生产。

陈学皋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员工有创新的智慧和精神,但仅靠个人的力量,势单力薄。因为一个创新成果,从试验到成功,再到投入使用,需要技术成熟、管理认可、安全保证、资金支持等等,最终才能真正体现出新成果的价值。否则,创新成果有可能变成辛苦的无效劳动。

如何破解职工科技创新“肠梗阻”?连日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这么好的东西只能放在这里”,可惜了

陈学皋本是一名钳工,对小刀、门锁之类特别感兴趣,他将门锁进行了改进,研制出了无钥匙开启门锁,密码还需要刻度深度到达预定位置才能打开。

“相比普通密码锁,我这不需要钥匙,节轮没有规律性,技术很成熟,到处找人投资来生产推广。”陈学皋对记者讲道,“还真有人愿意出资,但最后因为这个门锁永久不坏、只需要简单维护,出资人感觉赚钱的空间小,最后夭折了。”

后来,陈学皋经过观察和实践,研制出吊绳式防跑车装置,投入使用后效果较好。该装置被工友们命名为“陈氏挡车门”,并通过了重庆煤炭协会专家鉴定。

“得到煤炭协会专家的认可,当时非常高兴,想到设备成本不高,而实用价值高,全国煤矿都可以推广投入使用。”陈学皋说,“当时,觉得自己辛苦了多年的成果终于要投入使用,梦想就要实现了,高兴得睡不着觉。”

就在陈学皋做着美梦的时候,有专家告诉他,“煤矿新设备投入使用,必须要申请国家煤矿安全标志,不然谁也不敢用。”的确,周边几家煤矿负责人参观了陈学皋的创新成果后,都连连称赞,但谁也不敢用,理由也一样:没有国家安全标志,出了安全事故谁负责呢?陈学皋和松藻煤电公司达成初步协议,该公司帮助他申请安标。

然而,正在一切都顺利进行时,安标申请又被停止了。申请安标程序复杂,不仅需要提供图纸、新设备样品等,还需要组织专家组会诊审查,保守估计各项费用加起来要30多万元。

“目前公司经营困难,申请安标只有等过段时间再说。”该公司相关人员表示。

“这么好的东西只能放在这里,可惜了啊!”老陈说,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阻车装置已经出现了一些锈迹。

和陈学皋有类似经历的职工不在少数。不少企业科创人员向记者反映,“有些科技成果还锁在文件柜里,很难走出去。”

重庆一家能源公司的机电运输科科长刘海(化名)告诉记者说:“公司有职工发明‘气压注浆器’,用压风做动力注浆封孔,试验效果非常好,但却无法投入生产使用,因为申请国家安全标志需要费力费钱,企业对此缺乏热情。”

科创成果市场化转化,梗阻何处

“职工技术创新涉猎范围广泛,一些甚至是重要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但由于缺少推广转化的渠道,作用往往得不到充分发挥。”8月15日,重庆职工技协常务副会长罗泽光对记者说,在优化结构、产业升级过程中,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日增,但“大海捞针”或花大力气自主研发,成本高、周期长。职工期待技术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服务更给力,实现资源充分有效配置,助推企业创优创效、升级转型。

“缺乏一套公平、客观的成果评价体系,是成果转化最大的‘肠梗阻’。”在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处处长米林看来,把理论成果转化为产品,通常有一段更长的路要走。由于创新成果转化“费力不讨好”,导致大量的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只是挂在墙上的一纸专利认证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职工科创等专利技术成果其价值由市场机制决定,波动较大,确定其市场价值非常困难。

在一些国企里,发明人员和管理人员即便了解市场行情,也害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面对转移转让定价时,常常难以适从。“定高了,转化不出去,有压力,拖一段时间,类似成果出来,价格还会降;定低了,会受到贱卖的指责,也有压力。谁都不敢轻易拍板签字。”刘海讲道。

如何帮职工创新成果找到“婆家”

近日,新修订的《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正式施行,赋予了科技成果完成人更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

“《条例》提高了科技成果完成人享受奖励比例,可以不低于转让、许可净收入的70%,不低于作价投资形成股份或出资比例的70%。”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称,将职务科技成果“先转化”改变为“先确权”。同时,把职务科技成果的权属由国有变为单位和个人共同所有,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先一公里”问题。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实施,为一线职工技能应用型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借鉴。

“企业是创新成果的应用端,企业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说,要鼓励企业消化、吸收创新成果,进一步完善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应用体系。

近年来,让职工发明家“有名又有利”的呼声不断,各地工会也在不懈努力。重庆市总工会打造的“渝工娘家人”APP,其“渝工创新”板块也在对接企业和职工供需、实现智力分享和成果转化方面做出尝试。但是,职工技术创新“出力与获利不对等”状况依然较普遍存在。

罗泽光认为,当前,应着力完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服务中心”网上平台,有助于用市场化的手段帮助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找“婆家”,助推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的建立完善,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责编:程宏毅、宋美琪)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