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村民搬进城里的新房,下一步怎样巩固脱贫效果?云南工会着眼于长远发展推出多项举措——

扶贫搬迁中的工会元素

本报记者 陈昌云 本报通讯员 张俊芬 杨丹娜

2020年09月02日09:04  

阅读提示

易地扶贫搬迁后,许多村民入城而居面临“三变”——变成城市居民、职工、工会会员。为了帮助他们适应转变,云南省总工会从建会、技能培训、促就业等多方面发力,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融入”。

“只花1万多元,就住上了楼房,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59岁的王正海说话很朴实,他说以前在大城市务过工,见过高楼大厦,但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也住进了14层的高楼——昆明东川区紫荆园小区一套60平方米的新房里。

2018年9月前,王正海家在东川区天生堂村豆地村民小组。“住了几十年山里的夯土墙老房子,山形叠陡,人畜要走很远到河沟里挑水吃。”

住房环境改善不说,最令他高兴的是,他和老伴顽疾缠身,以前进城看病十分困难,现在方便多了,“前几天我痛风发作,打个车几分钟就到医院了。”

东川区委常委、区总工会主席郑朝灿告诉记者,作为云南农村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措施,易地搬迁涉及东川区5个乡镇(街道)的53个村、169个村民小组,共需安置6975户、25460人。安置点的住房等硬件设施由政府负责承建。为帮助搬迁村民获得技能及时就业,尽快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东川区总工会在半年时间里,完成了建设工会阵地、建立工会组织、推进技能培训、助力促进就业等工作。

“住进新房,村民都非常高兴,工会应在为他们高兴之余看得更远。”东川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侯丽琼认为,村民入城而居面临“三变”,由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其中不少人由于就业或自主择业,变成了职工,随着建会工作的推进,他们又变成了工会会员。这给工会提出一个课题:如何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三变”,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融入”?

这一问题也是云南各级工会在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开展工作时面对的课题。对此,云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孔贵华提出:“搬迁只是手段和方式,脱贫才是目标。帮助村民变身市民,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并让其中年龄适合的人获得就业技能,实现就业取得收入,才是巩固安置效果的有效方式。在这方面,工会大有可为。”

事实上,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展开和深入,云南省总很早就发现,伴随全省接近100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方式脱贫,工会必须及时介入,赋予脱贫攻坚工会元素。

日前,在东川对门山安置点工会服务站,孔贵华为记者回溯了这几年云南省总在全省脱贫攻坚大局方面的思考与作为,其中包括筹集资金1.5亿元,深入实施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慰问、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职工疗休养、助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七大项目”。2019年10月,省总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专项劳动竞赛,发动47家单位、3.8万名职工在项目建设工程中比技术、抢进度、赛质量,有力保障了安置点建设如期高质量完成。今年,省总又出台方案从8个方面提升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职工服务工作,即组织入会、思想引领、阵地建设、维权服务等。

在已投入使用半年的对门山安置点工会服务站,侯丽琼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几个数据:“在移民新区建起工会联合会,现已发展会员12217人;在安置点建起职工书屋和电子书屋,提供各类电子书5万多册,购买书籍1600多册;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就业,移民新区3个社区共有适龄劳动人口13987人,目前已有12217人实现就业。”

来源:工人日报

(责编:孙爽、程宏毅)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