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上海“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将为困难群众定制个性化“政策包”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本报记者 钱培坚

2020年09月08日08:45  

有的困难群体陷入贫困、疾病等困境,却因自身能力等原因找不到救助途径、不懂如何申请救助。怎样打通困难群体获取帮扶资源的“最后一公里”?近日,上海推出两项民生新政:一是以长宁区试点为基础,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社区救助顾问”制度;二是鼓励各区通过“一网统管”民生大数据平台,主动发现、救助社区中“沉默的极少数困难群众”。

22岁的陈珊(化名)肢体残疾,患有多种疾病,自小父母离异。两年前父亲去世后,陈珊心理状态越来越差,除了饱受抑郁和失眠的折磨,还背负了家庭债务。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长宁区新泾镇“家庭救助顾问”团队主动介入,为陈珊申请办理了低保家庭医疗救助等各类帮扶资金合计2.5万多元,尽力帮她减轻债务压力。

对陈珊来说,这些近在咫尺的政策既复杂又陌生。“人们对救助政策不了解,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为此,我们率先创设了‘社区救助顾问’模式。”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说。

据介绍,“社区救助顾问”包括“线上智能顾问”和“线下站点顾问”。线上通过社会救助帮困主体、社会救助资源以及困难对象三方的信息互通共享,帮助困难人群及时对接救助资源;线下则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多种方式,不定期向困难群众宣传救助政策,跟进掌握救助对象的动态信息。截至目前,长宁区已设立顾问点195个。

作为上海唯一的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长宁经验”备受关注。章维认为,此次试点的亮点之一是救助对象扩大,“此前民政救助对象仅占到辖区户籍人口的1%,现在我们将残疾人家庭、高龄独居老人等群体也纳入,困难群众占比直接提升至3%。”

从绝对贫困人群向相对贫困人群转变,救助对象的“扩围”传递出社会救助工作的积极变化。对此,从事该项工作已达18年之久的新泾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高韵添深有感触。

新泾镇下辖33个居委会、121个居民区。若是按照以往标准,她的服务对象仅在630人左右。但在“社区救助顾问”试点中,工作人员将视线投向了“平时视域”外的困难群众,该镇最终梳理出相对贫困群众近6500人。

针对这些困难群众,“社区救助顾问”角色不仅是政策信息介绍,更要完成一次次“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的救助帮扶。在物质救助之外,还要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多项服务,最终实现“复合式救助”。

仅依靠人力走访排摸,可能存在遗漏的情况。为此,近年来,上海正在探索通过“一网统管”民生大数据平台,对困难群体进行精准识别。不久前,徐汇区“一网统管”民生大数据平台上线了首个应用场景——精准救助。来自民政、人社、残联、医保等方面的近1600万条民生数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池”。在这个复杂精密的应用场景里,家庭、个人被打上了包括节日帮困家庭、困境儿童家庭等在内的45类民生标签。根据标签数量,大数据平台将社区困难群体划分为红、黄、蓝三类标签,并对应不同的关注程度。

一边是指向明确的需求数据,另一边则是精心梳理过的政策包、社区资源和人员力量。一旦民生大数据在后台智能分析到困难群众的相关需求,便会自动派单给社区工作者上门核实。登门核实后,社区工作者将会把救助政策主动送上门,将救助服务做在百姓开口前。

在提供多元服务的同时,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试点一年多来,长宁区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了“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通过针对不同对象的“按需救助”,实现了生存型救助向发展性救助的转变。

“社会救助从以往的‘困难群众找政府问政策’升级为‘政府、社会和市场联手为困难群众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政策包和纾困方案,这是此次试点的重要意义。”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说。

来源:工人日报

(责编:孙爽、程宏毅)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