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伟
2020年09月16日09:05
阅读提示
在江苏,许多企业正在尝试“双师型”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让更多的工匠成为工程师,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潮中,不少职工提升了技能素质,畅通了职业发展通道。
张剑云在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做了20多年的铸造工,年前他有了一个崭新的头衔——铸造工程师。从张师傅到张工,张剑云“身份”的改变,得益于公司“产改”后实行的“双师型”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
在江苏,一大批像张剑云那样的普通职工,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潮中,提升了技能素质,畅通了职业发展通道。
从此被人喊作“张工”了
所谓“双师型”人才,即指既具有工程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又具备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型人才。
1999年,张剑云从常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戚研所从事高铁部分关键铸件的铸造,一干就是20年。同班的同学中,只有他一人一直在做铸造工,并且成了一名高级技师。
去年,作为“产改”试点单位,戚研所拓展职工发展空间,创新“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打破评审制度身份界限,制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比照的参评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工程师考取技师职业资格,鼓励高技能领军人才参加工程系列职称申报。张剑云终于有机会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
“我有幸参加第一批技师申报工程师职称,现场答辩时,3分钟的业绩自述和7分钟的评委提问,成了我人生中难忘的10分钟。”
张剑云从此被人喊作“张工”了!
这10分钟职业生涯飞跃的背后,是张剑云20年努力的结果,更是新的企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的结果。
目前,戚研所已产生“双师型”人才12名,其中10名技术工人获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技术工人的春天来了!”2019年,张剑云的收入达到25万元,“超越了部门经理层” 。张剑云不仅成了张工,还是公司的职工代表、部门党支部委员,获评江苏省首席技师、戚所工匠、中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戚研所投入近百万元,成立了张剑云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难题攻关。
目前,江苏许多企业正在尝试“双师型”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让更多的工匠成为工程师,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工种不明确,企业来想办法
这些年,许多职业在消失,与此同时,更多新的职业在诞生。
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有一批担负道路事故或故障车辆清障的清障员,仅以宁沪高速为例,每年清障总量超2万起。但这些维护道路安全通畅环境的所谓“清障员”,并不在目前我国职业分类大典中,职业技能鉴定无从谈起。
江苏交控工会主席陆彩民告诉记者,依据《新时代江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要求,响应职工需求,江苏交控主动与有关方面对接,探索创设清障岗位技能等级鉴定体系。
在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协调下,他们选定了与清障员职业性质较为相近的“救援机械操作员”作为参照职业,解决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中没有“清障员”职业的难题。会同外部专家完成了《清障岗位技能鉴定评价规范(讨论稿)》及技能鉴定考核题库,以及中高两个等级操作鉴定评价标准和评价规则等的编写。
2019年12月5日,宁沪公司成功举办清障员技能等级(中级)鉴定模拟测试。“通过建立该鉴定体系,不仅填补了相关行业职业技能测评标准空白,为组织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岗位技能水平量化考评依据,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建立起与薪酬待遇和职业等级相挂钩的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为员工的成长成才搭建向上的,实现队伍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共赢。”陆彩民说。
而在更多职业工种明确的企业,在“产改”中拓展技能人才通道,为职工成长搭建阶梯。
戚研所创新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晋升机制,设计了10级成长阶梯。
南瑞集团发布《南瑞集团职员职级管理工作规范》,构建了管理、专家、职员“三道并行”的网格化职业发展路径。3个通道里职级相同的待遇基本一致,通道之间也有互转渠道。集团营销服务中心职工廖文斌前段时间被评为营销业务专家,收入水平和部门副经理一样。
岗位创新,让职工出彩
为激发员工岗位创新,中天科技创设“知识产权银行”。一线职工在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中的科技创新成果,都可换算成积分存入银行个人账户,除享受相应国家知识产权资金奖励外,还会在每年的创新创业表彰大会上对优秀员工进行奖励。目前,公司已兑现奖励资金近1000万元。
张剑云抓住机遇,主创科研项目《降低动车组铝合金齿轮箱外观缺陷报废率》,获得公司科技成果三等奖。“这是我第一次与技术人员一同上台领奖,最近又一个科技项目获得立项。在‘产改’之前,这些连‘门儿’都没有。”
江苏交控率先成立了省属企业第一家企业大学——江苏交控大学(党校), 仅一年时间,就为全系统培养职工达到1.3万人。2020年7月,江苏交控大学被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定为全省高级技师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点。
“每一名产业工人都能找到基于自身所在岗位的职业发展方向与路径,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戚研所针对公司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60%的情况,创新劳模工匠师带徒培养机制,对新入职一线员工实施“三师制”的师带徒培养模式,即生活导师、思想导师、技术技能导师,全面提升新入职员工的思想、技能水平。
刚工作就跟随劳模李绪海学艺的刘云清,终于从机修钳工成长为数控设备维修专家的“中国质量工匠”。而成才后的刘云清,成立了自己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接续培养一批徒弟成为技术能手。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