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239厂飞航产品总装师冯辉练就“听音辨物”本领,靠手感摸出“毫厘之差”——

“拼”出来的精彩

本报记者 王维砚

2020年09月28日10:02  

冯辉每天的工作就像是“拼积木”,把各种精密的零部件组装成性能完备的航天科技产品。

2000年,冯辉进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239厂总装中心,成为一名装配工。20年来,他亲历并见证了总装车间从手工装配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并逐渐成长为总装专业的专家级技师。

在他的成长故事里,不仅有和产品死磕、较劲的勇于拼搏,也有善于思考、会用巧劲的“灵机一动”。

业余时间,冯辉热爱运动。

“嗖……”一道完美的弧线,正如经由他手装配完成的产品在天空中划过的轨迹。11.89米,锁定三院运动会铅球冠军,憨厚、敦实的冯辉站在冠军领奖台上会心地笑了。

靠手感辨别1/400的差异

在总装岗位深耕20年,冯辉轮转过总装车间的每一道工序。其间,他自学产品结构力学知识,掌握了螺钉螺帽的铆合技巧;辅修电路原理课程,将敷设线缆的方法熟稔于心。

多年的经验积累让他练就了“硬核”专业技能。现在,只要拿到产品图纸,他就能在脑海中自动生成三维立体模型,给每个零部件找到合适的点位。

冯辉告诉记者,“即使结构简单的产品也会有400余个螺丝钉,每个螺丝钉的直径、长度相差不过1毫米,几乎无法用肉眼辨别。”然而,这1/400之间的差别,冯辉靠手感就能摸出来。

航天产品精密度高,装配完毕后,产品体内不允许出现任何“多余物”。哪怕不小心遗落一个金属碎屑,也必须整体拆卸重新装配。

“装起来容易拆下来难,二次装配会比第一次耗费更多时间精力。”说起这个棘手问题,冯辉皱起了眉头。

“我们借鉴外科医生的经验,在‘手术’前将400个螺丝钉分门别类,分层放在不同格子里,给每个产品的螺丝钉定额定量。”冯辉说,这样装配完成后,一旦发现螺丝钉数目不对,就会重新检查,有效避免了“多余物”产生。

为了杜绝“多余物”出现,冯辉练就了“听音辨物”的本领。

一次在产品交付前的检查环节,他照例晃动产品听声音,“沙沙沙……”他警觉地感到产品体内有异物。精准定位异响部位后,冯辉将产品“开膛”,果然,一只死苍蝇落在了产品里。

“悬浮”灵感破解操作难题

今年5月,冯辉接手的新项目上线。

一方面,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车间工人需要错峰轮流上岗;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前道工序滞后,逐次累加,给总装环节带来巨大压力。此时,冯辉的国家专利派上了大用场。

由于航天产品体型巨大,以往测量尺寸,需要多人合作,使用冯辉发明的测量工装后,可以通过局部测量换算出产品尺寸,一个人就能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冯辉爱使巧劲,源于他曾经遭遇的“滑铁卢”。

一次,生产任务进入最紧张的总装环节。车间里,几位工人分立两侧,只要产品顺利合拢,就可大功告成。然而,产品一接电就立刻冒了白烟——设备烧毁,造成重大装配失误。

冯辉气馁了。他最难过的是对不住日夜加班焊接电缆的工友,也浪费了兄弟单位提供的设备。

放下心里包袱,一点点找原因。

他发现,在对接过程中,线缆过长引发了短路。不过,这是不易避免的操作误差。

以后几年里,冯辉班组每当进行到对接操作,都会加倍小心,一个工序常常耗费数个小时。

这一困扰冯辉多年的难题,因为一次乘坐高铁带来的灵感迎刃而解。坐在磁悬浮列车上,“悬浮对接”的想法让他兴奋不已。

出差回来,冯辉没顾上回家就匆匆赶到技术组,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与厂里总装自动化的设想不谋而合。

“我们选取了更为简单易行的气悬浮,利用大气压将对接部件‘顶’起来。”冯辉说,产品悬浮在操作台面上,只需要两边各一个工人抻直导线,就可以有效避免线缆过长的问题。而且,悬浮部件隔绝了物理碰撞和摩擦,大幅减少了产品可能出现的划痕划伤。

当年,冯辉参与总装的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这项技术在整个航天三院推广应用。以此为契机,239厂总体装配专业与哈工大联合建立实验室,冯辉作为高级技师加入团队,带领总装走上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之路。

来源:工人日报

(责编:孙爽、程宏毅)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