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平凡英雄书写非凡人生

——2020年全国“最美职工”群像

2020年11月25日13:38  来源:《工人日报》

帕夏古丽·克热木

赵新录

潘从明

熊桂林(右)

胡洪炜

孙泽洲

白玉晶

刘丽

王曙群

刘双燕(左)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英雄出自平凡,平凡创造伟大。

他们,不过是我们身边一群最平凡的劳动者,有科研人员、石油工人、公安民警、电力工人,也有邮递员、污水清掏工、扶贫干部。

他们,也是我们心中的无名英雄,凭借着创新与执着、敬业与担当、坚守与奉献的精神,他们在探究星辰大海、守护人民安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10位2020年“最美职工”。同时,他们也全部是今年新当选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是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正是对这些平凡英雄最好的注解。

逐梦太空——

他们大胆创新、敢为人先

因为先后担任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型号总设计师孙泽洲被称为“离‘嫦娥’最近的人” 。

作为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航天器设计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孙泽洲带领团队在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实现了多个“首次”——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绕月探测任务、首次月面软着陆及巡视探测任务,以及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及巡视探测任务等。

在一连串“首次”背后,意味着敢为人先、创新突破。

“一般卫星的新研产品和新技术只有20%~30%,而嫦娥三号新研产品和新技术却占到80%,特别是12分钟软着陆过程完全是靠探测器自主完成的。”为此,孙泽洲带领团队开展技术上的原始创新,进行了上万次数学仿真、成百上千次桌面联试以及多次大型地面试验,才最终突破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核心关键技术。

2016年,嫦娥四号任务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孙泽洲作为两个探测器的双料总设计师,开始了一面飞“月背”、一面奔“火星”的“超常”职业生涯。基于自身测控通信专业特长,他创新提出的中继通信总体方案为嫦娥四号飞“月背”成功搭建起“鹊桥”;带领团队远赴新疆戈壁、内蒙古草原进行大量的外场试验,建造火星环境模拟试验设施,完成多项关键技术攻关,为火星探测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希望在通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留下更多中国人的足迹。”孙泽洲说。

逐梦太空需要孙泽洲这样的设计师,同样离不开王曙群这样的大工匠。

作为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组班组长,王曙群从事航天一线装配工作30多年,曾先后参与“神舟”“天宫”“天舟”“嫦娥”等型号科研生产和发射任务。

2011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太空之吻”,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对接机构装调技术的国家。为了这完美对接的5分钟,王曙群和团队足足奋斗了16年。

“航天工作不允许任何一个失误。设计与实际生产难免会有一些偏差,技术工人的完善创新至关重要。”16年里,他夜以继日加班攻关、苦练技能,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瓶颈,牵头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

从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一号,再到天宫、天舟,王曙群和团队总装的对接机构经历了7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任务。对此,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给出了“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高度评价。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团队完成了月面巡视器的总装工作,交付的产品实现了我国第一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在月球表面深深地印出一道中国制造的痕迹。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是王曙群工作室墙上的座右铭,更是他作为一名航天一线工人的铮铮誓言。

掘金钻地——

他们执着专注、敬业精业

向着心中的目标,追梦人都在努力奔跑。当一群人在逐梦太空的时候,另一群人正在掘金钻地。

从事一线冶炼工作24年,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班班长潘从明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在浑浊的液体中,甄别和捕捉到那些若隐若现的稀有贵金属分子,创造出“滴水掘金”的工业传奇。

“贵金属是精密电子、航空发动机等国家战略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祖国百废待兴,在粮食极度紧缺的情况下,仍不得不用73吨小麦、15吨对虾从国外换取500克铂族贵金属,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提取技术不够先进,资源利用率不高,导致矿产资源贵金属提取率极低。” 这段从参加工作起就刻在心上的历史,让潘从明下定决心,要把现有资源中的贵金属“吃干榨净”,拥有我们自己的领先技术。

20多年来,他“啃”下120多本专业书籍,反复思索、持续实验800多个贵金属冶炼工艺化学方程式,一步步从小学徒成长为贵金属冶炼领域专家。

“火眼金睛”的背后是精益求精。99.99%是贵金属产品的出厂标准,提纯1克贵金属,需要用60多种化学试剂,在至少5吨的镍矿废渣中反复萃取,直至剩余万分之一的杂质。

“在操作过程中,别说一根细小的头发丝,就是一粒更小的尘埃都能影响贵金属的纯度。”为此,他将质量管理拓展到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使金川贵金属产品创造了连续32年保持99.99%纯度的质量奇迹。凭借“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这一项目,潘从明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西北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一线产业工人。

与潘从明一样,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工刘丽也在想方设法向地球要产量、要效益。扎根采油一线27年,苦干实干、拼搏奋斗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潜移默化融入到她的血液中。

“要想当好采油工,光靠力气不行,提升技术水平是关键。”为了提高技术,她每天怀揣一本技术书,白天上井对照实物琢磨,晚上回家整理笔记。洗井工、维修工、集输工,采油队里几乎所有岗位她都干过,成为一专多能的“岗岗通”。

在刘丽眼中,每一点影响到“为祖国多献石油”的因素都不能放过。为了解决抽油机光杆易腐蚀导致盘根漏油严重的问题,她每天上井去观察、记录,查找资料、设计图纸、反复琢磨。为寻找合适的密封圈,她几乎跑遍大庆市所有的五金商店,才终于找到了一种尼龙棒,经过自己切割、扣形之后,制作出了合适的密封圈,最终研制出“上下可调式盘根盒”。

十几年间,她对盘根盒完成了5次改进,让采油工户外作业时间从40多分钟缩短为10分钟,盘根使用寿命也从1个月增加到6个月,目前已在油田范围内推广600余套。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刘丽工作室”已经成为公司的“革新梦工厂”,吸纳了包含采油、集输、注入、作业等11个工种的531名技术人才,每年创新创效成果达300多项。

抗疫一线——

他们挺身而出、勇于担当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当城市突然按下“暂停键”,身处武汉的电力工人胡洪炜和乡邮员熊桂林奔跑的脚步却比往日愈发匆匆。

2月17日,连接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一条高压线路出现危急隐患,若不及时检修随时可能造成大面积停电。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二班班长胡洪炜主动写下上“前线”的“请战书”。

经过5个多小时的“急行军”,胡洪炜带领队员们抵达抢修点。顾不上喘口气,就往40多米高的铁塔上爬,争分夺秒排除故障,等到从铁塔上下来时,他双腿一软,一屁股坐在地上。当时气温接近零摄氏度,可他全身的衣服却被汗水湿透了。

疫情期间,胡洪炜始终奋战在防疫保电的最前线。1800余小时超、特高压等电位作业时间,1200多公里高空走线,地面巡视1·2万多公里……

不仅如此,他还是世界上首位勇闯特高压带电作业领域的“禁区勇士”。2009 年 6 月 10 日,世界上首次±8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正式开始。在北京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内,胡洪炜身穿宇航服般的金属屏蔽服,一步一步登上高耸的特高压铁塔。在从未有人类进入的强电场中,他如同外科手术般连续精准操作1个多小时,顺利完成了多项操作项目,试验圆满成功。

在他看来,“真正的禁区不在于距离,而在于每个人的内心,选择一个方向,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只要坚持,每个人都是英雄。”

“熊崽,你把东西送来喽,太好了!”疫情期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武汉市江夏区舒安支局投递员熊桂林坚持奔波在乡邮路上,克服物资短缺、交通封闭等困难,全力为乡亲们筑起“爱心防线”。

舒安是武汉城区最偏远、经济欠发达的乡镇之一,留守老人多达300余人。熊桂林服务的投递片区就在舒安街道最远、最大的段道,投递线路最长、任务最重,每天往返近60公里。每天晚上,熊桂林都要做一次统计,村民们会打电话告诉他第二天所需的生活用品。他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赶到集市采购村民所需。

舒安街地处偏僻,没有可以购买口罩等防护物资的商店,虽有防疫点,但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也是捉襟见肘。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都是高度易感人群,熊桂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为老人们购买防疫物资,帮助农户喷洒消毒液,并和志愿者们一起到21个村、300多名留守老人儿童的家里走访帮扶,用实际行动守护家乡、守护村民。

30年来,熊桂林骑坏了5辆自行车和5台摩托车,累计行程58.5万公里,投递邮件总重355吨,无一差错,无一投诉,将一条乡邮路变成了乡亲们眼中的“爱心路”和“致富路”。

脱贫攻坚——

他们矢志不移、初心不改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全国各条扶贫战线上,扶贫干部们把习近平总书记最为深情的牵挂牢记心间。国家税务总局亳州市税务局干部刘双燕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安徽省第五、六、七批选派帮扶干部,刘双燕先后在利辛县刘家集镇陆小营村、朱集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成为当地脱贫致富道路上的“领头羊”,也从最初群众口中的“刘干部”变成了“好闺女”。

9年时间,她始终与贫困群众在一起。她深入贫困村民家中拉家常、问冷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让陆小营村这个村民曾因贫穷被迫卖血求生而不幸染病的“艾滋病村”,终于修通了水泥路,跑上了载货卡车,也在村民心中播下了脱贫致富的种子。

转任朱集村第一书记后,在她和其他扶贫干部们的共同努力下,该村于2016年脱贫出列,从昔日有名的贫困村成为如今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一心扑在扶贫事业上的刘双燕没有满足。在她看来,村里的贫困群众这些年的生活确实有了很大改善,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跟进。

刘双燕说,“现在是战疫脱贫关键时刻,作为基层的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我要做扛旗冲锋的战士。”

与出身城市的刘双燕相比,来自祖国边陲——新疆乌恰县膘尔托阔依乡阿合奇村的帕夏古丽·克热木对贫穷有着更加切身的感受,也对脱贫有着更为迫切的渴望。

14年前,乌恰县组织人员前往广东省务工,家境贫困的帕夏古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半年后她第一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1.5万元收入,并用这一笔“不菲”的收入帮助妈妈撑起一个家,帮助家里实现了脱贫致富。如今,她已成为广东东莞绿洲鞋业有限公司鞋面布针车10组小组长,更是乡里劳务输出的带头人。

从2006年开始,每年她都利用返乡探亲的机会,向身边的姐妹们宣传劳务输出的好处。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放下羊鞭、走出大山。

看到刚进厂的姐妹们技术水平偏低,只能拿到每月2600元的基本工资,她主动利用闲暇时间教姐妹们学知识、学技能,帮助她们尽早适应环境、提升技能、增加收入,实现“劳务输出一人、带动一家”的脱贫目标。

14年来,她先后无偿组织1306人前往广东省务工,其中贫困户家庭人员521人,累计帮助2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增收、实现脱贫。

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帕夏古丽和姐妹们由衷地感叹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坚守岗位——

他们甘于寂寞、无私奉献

360行,每一行都要有人去做,无论艰苦、孤独,或是危险、寂寞。

从花季少女到年逾不惑,辽源市水务集团公司排水维护队队长白玉晶每天同淤泥、污水、粪便、秽物打交道,面对别人的不解甚至鄙视,她却坦然面对,甘当为城市诊病除疾的“城市医生”。

初入职场,每当她从排水井内把沉淀物打捞上来的时候,每当看到路人不屑甚至鄙视的目光的时候,她也曾暗自流泪,好在她碰到了当时的老班长——原辽源市水务集团排水维护队“三八排水班”班长、全国劳动模范杨丽杰。

老班长用身体力行和不厌其烦的说教解开了她的心结。慢慢地,她的心中多了一分自信,一种从未有过的岗位自信:“我的老班长能够凭一把勺子、一把铲子自信满满地走进人民大会堂,我也能!”憋着心里的这股劲,她一步步走到今天。

过往的7000多个日子里,她几乎每天都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全市200多公里排水管线、1万多座排水井、500条米明沟、暗渠、12座沙仓等就是她的战场。

辛苦自不必说。直到现在,最让她头疼的工作还是清掏管路。排水管路内高1.2米,两个检查井间距30米,穿着厚重的清掏服在堆满沉淀物的管路里爬行30米都异常艰难,何况还要来回推动盛满沉淀物、100多斤重的土篮子呢!一段管路清掏完毕,终于从一股股酸、腐、腥、臭味中解脱出来,才仿佛“重回人间”。

她说,“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时传祥精神,仍然是新时代排水工人的精神旗帜。

同样的23年,白玉晶用青春年华守护着城市的清洁,森林公安赵新录则用生命守护着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宁静。

1997年,赵新录从部队退伍后主动申请加入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巡山队员的行列,在海拔近5000米的基层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肩负起保护藏羚羊、保护中华水塔的神圣使命。

抗高寒缺氧、斗“盗采盗猎”分子……23年来,他行程80余万公里,巡山500多次,参与破获盗猎、非法捕捉、倒卖和运输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案件107起,收缴枪支21枝,子弹3万多发,藏羚羊皮3909张。他和战友们克服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用生命呵护着生命、用生命践行着使命。

曾经一天里,他和战友们连续抓捕了两拨盗猎分子。在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每跑一步都是对体力的巨大消耗,何况还要随时准备面对盗猎者黑洞洞的枪口。最终将盗猎分子全部抓获的时候,他们也累得瘫倒在地上。

如今,年过不惑的赵新录担任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站长。坚守在这座千里无人烟的“孤岛”上,他和战友们救助过受伤和失去母亲的藏羚羊羔、救助过一个又一个在青藏公路上出车祸的轻重伤员、帮助过一批又一批受困的自驾游客、骑行客……在他们的守护下,可可西里已经连续13年没有响起过盗猎的枪声。

没有豪言壮语、惊天动地。在许许多多平凡的岗位上,这些新时代的奋斗者用汗水和实干留下最美的身影,点亮最美的星空。

(题图 本报记者 吴凡 摄)

(责编:孙爽、程宏毅)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