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关注农民工

一边是自己打工多年没文化吃过不少亏,一边是乡亲们渴望读书却缺乏资源

农民工自建文化大院成乡亲精神乐园

李国

2021年12月03日10:37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一名小学四年级便辍学的农民工,竟办起了一座文化大院,近日还被评为“乡村阅读榜样”。他说,“农民需要接受文化,农民想接受文化”。办这个大院,不但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也能让乡亲们享受到文化带来的乐趣。如今,读书已经成了村里最大的风尚。

近日,50岁的谭明海,被评为“乡村阅读榜样”!想起很多人曾经对他说,“花这么多钱办文化大院,又赚不到钱,你好傻”,谭明海只是淡淡一笑:“文化大院就是我的命,只要我在,这个大院就会在,我愿意一辈子傻下去。”

为何要建文化大院?

日前,由中宣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主办的“2021新时代乡村阅读盛典”在成都举行。重庆市万州区熊家镇古城村村民谭明海被评为“乡村阅读榜样”。

“我吃过不少没文化的亏。”谭明海说。谭明海文化程度不高,只读到小学四年级。辍学后他务农几年,之后赴外地打工,干过砖窑工等体力活。由于没读多少书,他做生意时出过不少“洋相”,有时进出货开票时把字写错,有时不认识字,“碗字不会写,我只好画一个碗”。

20年前,他回乡创业,日子渐渐红火起来。“日子越过越好,我打算学点知识。”谭明海回忆说,那几年他买了几十本军事、厨艺等类别的书,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阅字典。与此同时,他发现不少乡亲都有对读书的渴望,但是身边阅读资源匮乏。

爱读书的谭明海看到村里农家书屋的藏书较少,便萌生办一个更大的农家书屋的想法。2005年,他收购了一处废弃厂房,先后投入200多万元,于2006年7月创建了重庆第一家农民自办文化大院——金龙文化大院。

这座大院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80平方米,设置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红岩文化室、农业科技培训室、乡情陈列馆等。拥有各类图书1万余册,展陈列品200多件,配套电影放映机、音响设备、投影仪等。

平日里,谭明海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管理文化大院上,村民们都习惯称他“谭院长”。“我就是普通的农民,这么叫夸张了些。”谭明海总是笑呵呵地说。

寻找致富道路

这座文化大院在熊家镇诞生,是万州区规模大、功能齐、效果好的首个农民自办文化大院。

文化大院里的图书免费向群众开放,成了当地农民的精神家园,其规模、档次、活动项目之大,在万州区乃至整个三峡库区尚属首家。

大院诞生后,承办过熊家镇民俗文化活动月暨庆元旦迎新春文艺演出;代表熊家镇参加过万州区首届民俗文化调演,荣获优胜奖和组织奖;参加过重庆市万州区迎春文艺汇演,荣获组织奖……

文化大院内设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艺术培训中心、科普学校、“金龙文苑”农民艺团,电影放映队等宣传培训机构,并坚持长期全天开放,年接待活动人员超过3万人次。农民艺术团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在周边区县、乡镇、村落院坝演出296场。

读书成了村里最大的风尚

现在,古城村村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已经替代了打麻将,成为了这个村最大的风尚。

“农民需要接受文化,农民想接受文化。”只有小学文化的谭明海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对书籍和知识一直有种渴望。

他告诉记者,办这个文化大院,不但能够满足自己的爱好,同时也能够让乡亲们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文化带来的乐趣。

据了解,该文化大院基本是一个社会公益场所,除桌球室与溜冰场要收取少量费用外,其余的棋牌室、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等休闲活动均是免费的。

不仅如此,谭明海还把自己收集的精美书法与木雕拿出来与乡亲共享。为了满足乡亲们读书的愿望,他还购买了1600多本图书,专门开办了一个阅览室,让村民们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

村民从书中收获了“黄金屋”。目前,文化大院累计接待群众3万多人次,借阅图书8500人次,资料查阅1.1万余人次;开办了计算机操作应用和消防知识培训等38期。

有点儿空闲的时候,谭明海就去摆弄他那些形状各异的椅子。这是谭明海以每张30元的价格淘来的旧椅子,谭明海想用它们开办文化大院的第一家3D影院。影院原计划今年春节期间开张,票价不超过10元,现在看来还得再等一段时间。“每年最少要贴进去3万多元,有时还是有点力不从心。”谭明海说。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