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杨德军以远洋捕捞为征途,探捕“海上金矿”

以海为家的“逐虾人”

刘旭

2022年05月25日09:29  

轮船离港后,缓缓地在海面上航行,身后的港口由大变小,直至消失不见。

29年航海经历的磨砺,早已在船长杨德军身上沉积出足够的冷静、勇敢和坚强。迎风浪,涉狂澜,杨德军积极投身南极磷虾开发利用浪潮中。从西非到智利外海,从北太平洋到南极海域,都有他奋斗的身影。

51岁的杨德军先后参与实施我国首个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863计划”等课题任务和国家“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8个渔季的资源探捕任务,打通了南极磷虾捕捞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技术瓶颈,助推我国南极磷虾产业向高值化发展。

探捕“海上金矿”

长107米、宽18米,停靠在大连湾港口的“福荣海”轮堪称渔船中的“巨无霸”。它是一艘大型拖网加工船,近10年累计捕捞加工磷虾20余万吨,是我国第一艘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

1993年,杨德军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辽渔集团远洋渔业有限公司。2012年,作为船长,他首次代表中国奔赴南极进行南极磷虾资源探捕。

南极磷虾,这种生活在南极水域、成年个体不到10厘米的小生物,是一种高蛋白质食物,还被广泛运用于医药、化工、保健等领域,被称为“海上金矿”。

杨德军大力倡导科学捕虾理念,率领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国外资料及渔场实际水文情况,研究磷虾栖息习性及海洋环境对磷虾的影响,确定磷虾迁移路线,形成一整套科学的“杨氏找虾法”,其捕捞量一直稳居南极渔场同类型作业船舶之首。同时研究改进磷虾网具,探索渔具渔法,提高生产效率5%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年捕捞量创3.5万吨。

2019年,他参与的“南极磷虾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渔创新奖,为我国南极磷虾资源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一次出海,捕捞生产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虾苗不集中、不聚群,白天虾群较深,资源不稳定。杨德军迅速成立技术攻关小组,针对磷虾映像及昼夜变化情况,调整曳纲长度和拖网速度,对网板的开度及网具浮子和沉链比等方面进行研究,捕捞效果明显提升。他的找虾法及网具数据,在国内同行业中得到推广。

助力建成完整产业链

南极磷虾虽好,但捕捞上船后易氧化降解。为攻破这一难关,杨德军带领团队反复试验并编写出冷冻食用磷虾、脱壳磷虾肉、食用熟虾、钓饵用磷虾、食用磷虾粉等多项工艺标准,成为国内磷虾捕捞企业使用标准,为国家将南极磷虾纳入新资源食品目录提供了重要依据。

面对磷虾粉设备加工能力不足、影响效益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杨德军带领团队对南极磷虾加工流程、设备及工艺进行改进,提高虾粉出成率10%。随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致力于总结南极磷虾捕捞生产和加工技术,使南极磷虾捕捞产量和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有了优质的南极磷虾加工品后,杨德军还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捕捞加工出的南极磷虾粉等高品质营养基料供不应求,在日本、以色列、俄罗斯等市场也占有一定份额。

在杨德军的助力下,辽渔集团已形成集南极磷虾捕捞、远洋运输、科技研发、产品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完整产业链。

100多名船员的“大家长”

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就是一条流动的加工厂,每条船上有100多名船员,一个生产周期2~3年,每天24小时的工作生活都局限在这条船上。

杨德军作为船长,不但要保证航行安全、捕捞生产等各项工作,还要做好船员的日常管理,更要面对恶劣气候等其他突发性事件的考验。

2020年,“福荣海”轮正在南非修船,面对国外疫情持续暴发,杨德军一心扑在船舶维修和船上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制定了严谨的维修和防疫工作方案,同时为减少当地人员上船频次,提出将厂修项目大部分转为自修,节省费用150余万元。国内坞修集装箱物资因为疫情原因晚到南非开普敦40多天,面对疫情严重的外部环境,杨德军克服坞修物资不到位、自修工程量和技术难度增大等困难,合理安排坞修工作计划,确保船舶按时出航渔场,船上无一人感染。

远洋生产远离基地港口,长期漂泊在大洋深处,船上生产任务繁重、休息时间少,更不用说是娱乐休闲了。在这种情况下,杨德军经常组织船员学习业务知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积极开展安全知识、象棋、扑克比赛等活动,舒缓船员情绪,关心船员的生活,为船员排忧解难,努力打造“和谐船组”。

出海“逐虾”多年,杨德军觉得自己和小小南极磷虾难以割舍地融为一体。在他看来,远洋就是事业,远洋也是人生。

来源:《工人日报》

(责编:蔡雨荷、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