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清 张嫱
2022年08月15日11:13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从业27年来,杨希勇律师注重从源头上参与职工权益维护工作,独创的“仲裁”模式破解了讨要工程款、工资的甄别难题,帮助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
“我是工会律师杨希勇,大家维权可以找我。”这是山东省烟台市总工会公益法律服务队队长杨希勇为职工现场普法时经常说的一句开场白。
作为烟台市总工会律师团的首批成员,杨希勇常年扎根基层,为职工权益四处奔走。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公益法律服务430多场,惠及职工群众3万多人次,帮助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7次协商帮农民工拿回被拖欠工资
2017年2月,来自江苏省阜宁县的嵇某和同乡一起到烟台市芝罘区卧龙经济园区内某工地从事钢筋工工作,每天工资300元。同年6月,工地因没有开工手续被勒令停工,工人们的工资没了着落。
随后半年,嵇某和工友们多次与劳务公司、建设单位、合作单位沟通工资问题,但三方均以工程未完成无法结款等理由相互推诿。无奈之下,2018年1月,他们来到烟台市总工会求助。
杨希勇接到烟台市总工会的指派后,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第一时间联系人社局、住建局等部门组成专项农民工支付工作小组,帮助他们收集材料、证据。
在前期协商中,建设单位同意垫付农民工工资,但又以农民工提供的考勤表与实际不符为由拖延付款。最终,经杨希勇反复沟通后,建设单位同意垫付农民工工资合计74万余元。2018年2月,嵇某和工友拿到薪资。
“我们先后进行了7次协商,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谈到这起案件,杨希勇说,“职工的信任就是我的责任,我绝不能让他们失望。”
破解讨要工程款、工资的甄别难题
随着前来咨询和求助的农民工增多,杨希勇发现,工程款和工资的混同计算是农民工讨薪案件的难点,在帮农民工维权中,工资核算的依据是关键。
2020年12月,烟台某项目工程拖欠230多名农民工工资近千万元,杨希勇来到工地,发现该项目存在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混同的情况,劳务公司也失去了联系,工程单位拒发工资。
“咱们实实在在干的活,怎么就让几张纸难住了!”当时,不少农民工担心自己的血汗钱打水漂。
在双方僵持不下时,杨希勇大胆采用“人工费审计+双市场询价+第三方盲评”的方式来确定农民工工资,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工程单位将拖欠工资一次性付清。
“该模式破解了工程款与农民工工资甄别的难题,也满足了农民工的诉求。”杨希勇说。
近年来,杨希勇凭借这套独创的“仲裁”模式,义务帮助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他的相关经验在第七届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表彰暨“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总结会上被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职工维权要从源头抓起”
杨希勇认为:“职工维权要从源头抓起,促进一些规章制度更加完善。”
为了让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维权事项得到法律帮助,杨希勇对山东省、烟台市政府发布的《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等146件地方性法规、规章提报超万字的意见和建议,从源头上为职工代言发声。这其中,他提出的《关于加强保护外卖员合法权益的建议》得到烟台市公安局高度重视,为芝罘区内外卖车辆统一挂牌实名认证,解决了外卖员送餐时遇到的交通安全问题。
同时,杨希勇还利用挂职鲁东大学任教的机会,将农民工和职工请到大学讲堂,让他们在“人人讲、大家谈”的互动中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和维权意识。
多年来,在调处各种劳动纠纷的同时,杨希勇坚持带领团队深入企业、工地等基层一线开展公益法律服务,结合职工身边的实际案例,为广大职工宣传法律知识。目前,已累计开展公益法律服务430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