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1个月只能回家1次,8名职工与森林为伴、和风车相守——

金凤山之巅,有一群“守风者”

黄仕强

2022年09月13日11:10  来源:《工人日报》

在重庆市奉节县海拔1800~2000米的金凤山巅,76座风车分布在长达70余公里的山脊线上。细长的叶片随风转动,如同一双双巨大的手掌,把呼啸而过的山风握在掌心。

这里是金凤山风电场,陈丽羽、张博、陈锐、毛凯旋、李泽丽、胡杰、詹乔胜、周子涵,8位来自华能重庆清洁能源分公司的职工驻守在此,维护风车的正常运行。

“风电场基地距离最近的乡镇也要1个多小时车程。平日里,和我们相伴的只有森林和风车。”职工毛凯旋对记者说。

悬崖边上立风车

金凤山风电场是重庆规模最大的风电场,一期项目2017年开建、2018年投产运行,二期项目在2021年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风电建设新速度。如今驻守在此的8名“守风者”全程参与了风电场建设。

毛凯旋回忆说,他接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道路修建,“风场地处金凤山山脊之巅,两侧均为几百米的悬崖,道路施工难度极大”。

“只能逢山开路,人走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毛凯旋告诉记者,当时大家早出晚归,一走就是一天,路边就是餐桌,馒头、矿泉水就是午饭,硬是用双脚平整出50余公里的风场道路。

后来,华能质检中心站专家在对电场进行质量监检时,不禁感叹:“第一次看到能开进轿车的风场。”

逢山开路只是艰辛的开始,金凤山的高海拔造成雨雾天气频繁,给风车吊装带来极大难度。职工陈锐说,那段时间吊装和调试两个先锋队一直在与时间赛跑、和天气斗智。队员们扎根现场,协调设备安装调试,督战集电线路敷设接线,每天伴着满天繁星入眠,太阳还未升起又投入新的“战斗”。

2018年11月27日,这是让金凤山风电场参建职工铭记的日子——一期全部风车完成吊装。1个月后,全部风机并网发电。

“当时,望着耸入云海的风车,不少人都流下了眼泪。”陈锐说。

巡线路上等风来

风电场正式运行后,8名建设者主动留了下来,成为驻守在大山之巅的“守风者”。

70多公里长的风车分布线,每天都要巡查一遍。“走一趟,就是1天时间。”班长陈丽羽说,吃饭是运维工作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这么长的巡查线,如果中途返回基地吃饭,太耽搁时间。所以,我们都是带饭出发,但到了饭点,饭菜往往变得冰冷难咽。”陈丽羽告诉记者,得知这个情况后,公司工会购买了微波炉送至巡查途中的补给站点,这才让巡线职工吃上了热乎饭。

今年初的隆冬时节,金凤山风电场遭遇大雪封山,职工无法外出采购食物,基地面临粮荒、菜荒。陈丽羽回忆说,公司专门借来一辆铲车,一边铲雪一边缓慢前进,足足花了1天时间,才从最近的乡镇上送来食物。

类似这样“铲雪送粮”的困境,这里的职工已经遭遇过多次。“尽管条件比较艰苦,但没有一位职工提出过离职申请。”华能重庆清洁能源分公司工会主席高毅说。

正是有了这群“守风者”的迎难而上,金凤山风电场近年来运行稳定,年发电量达到3.5亿千瓦时。

山巅“不寂寞”

山高、地偏、人少,大部分人来到这里,都会心生强烈的寂寞感。

可是,金凤山风电场的职工们却笑嘻嘻地对记者说,“我们忙着搞创新、练技能,一点不寂寞。”

陈丽羽带领的运维班组清一色是90后、00后。她告诉记者,运维工作启动伊始就成立了科技创新小组,通过半年实践摸索,他们对风机控制系统逻辑进行了优化,极大提高了风机发电能力。该项创新在全部风场推广应用后,每年可增加发电量超1000万千瓦时,增加净利润600多万元。

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揭榜挂帅”推动创新创效,目前累计取得实用型发明专利4个,著作权2个,其中,1个实用型专利已实现成果转化。

在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中,也常能见到这群“守风者”的身影。他们在重庆市总工会举办的劳动竞赛中,多次登上领奖台。去年,陈丽羽还在重庆市风电维修技能竞赛中夺冠。

工作之余,这群“守风者”在基地里建造了一个温馨的“职工小家”。下班后,在职工书屋看书,去健身房“撸铁”,或是在小菜园和鱼塘里种菜、养鱼,山上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1个月只能回家1次,其余时间都待在这里。从开始运维工作算起,我们已经在这儿度过了1000多个日夜。”职工张博说。

曾有人问张博,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他回答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山风转化为电能送进千家万户,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责编:皮博、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