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王东伟带领团队创新研发智慧农机,让农户轻松劳作——

此心不移系土地

张嫱

2022年09月26日09:25  来源:《工人日报》

山东沂水吕家官庄村,一台“明星机器”正轰隆隆地运作,所到之处花生被连根拔起,经过一系列操作,不仅花生果实完成收获,花生秧蔓也装箱收集。田埂上,农户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劳作强度大大降低,新鲜的秧蔓还可以带回家喂牲畜,一点都不浪费。”

这台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机研发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便是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王东伟,他是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骨干成员,也是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最欣慰的事,就是看到有了自己研发的机械设备,农民干活更轻松了。”王东伟对记者说。

让小芝麻用上大机械

20世纪80年代,王东伟出生于泰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

那时,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农作物种植、收获基本依靠人工。“当时花生收获时,爸爸在前面刨,我在后面收,家家户户都这么苦干。”从小务农的经历让他深知农民的辛苦,从事农机研究后,他立志要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状态。

芝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但芝麻生产的机械化却一直面临装备不足、人工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不断下降。一粒芝麻成了王东伟的“心事”。

为了服务“小芝麻,大产业”,他组建起包括7名导师、4名研究生在内的研发团队,发挥团队在根茎类机械和育种机械方面的研发优势,将应用于蔬菜种植中的种绳播种机技术移植于芝麻机械,研制出了适宜芝麻播种的种绳编织机、智能芝麻田间管理机等智能装备,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王东伟和团队没有止步于此。他们持续奋战,突破了芝麻小籽粒播种与打捆分段和低损失联合收获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特别是创新研制的秸秆集束打捆收获装备,打破了国外在整杆打捆及仿人指快速打结技术上的长期垄断,直接创造经济效益4050万元。

与时间赛跑

全身心投入科研的王东伟经常“泡”在农田里,由于舍不得浪费时间,各种速食包子就成了他和团队的主要餐食。“他的心思都在试验上,一天三顿包子也不嫌弃,有时吃完了连什么馅都不知道。”助手何晓宁说。

此前,如何研发出大宽幅机器的核心部件——可折叠机架,让团队伤透了脑筋。王东伟为此日夜连轴转,晚上查阅资料设计图纸,白天开会讨论拟订方案。

那段时间,学院办公楼二楼的一整排房间,整夜亮着灯,王东伟和团队成员熬夜研究。实在没灵感了,他就一个人下楼,到实验室里对着一台台机器凝神思考。

在一个又一个方案经历了“提出—被否定—提出—被否定”的“难产过程”后,具有自动对行、机架折叠功能的四垄八行花生有序条铺收获机终于“问世”,填补了当时花生收获机械装备领域的空白,大大提高了我国花生两段式收获的机械化水平。

172项专利、2项国际发明中,27个属国内首创,11个为全球首台……在王东伟及其团队的助力下,我国花生机械装备的市场需求从“有机可用”向“有机好用”迈进,帮助更多种植户走上致富路。

教学“实践派”

在农机专业教学中,“严师”王东伟是名副其实的“实践派”。他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项目结合、常规课程与竞赛活动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课堂上,王东伟是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偶像”,跟随王东伟感受农机情怀、探索农机奥秘,坚定着他们学习农业的决心和信心。

“王老师讲课特别有感染力,眼神中透着对农机的痴迷与热爱,特别是他那股不服输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学生常增村说。

在备战全国“挑战杯”竞赛的日子里,巨大的参赛压力让部分学生萌生退意。王东伟一边鼓励大家,一边带领学生一次次试制样机,一个个攻克难关。“困难与挫折是最好的催化剂,破解难题的欣喜和自豪会支撑学生在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王东伟对记者说。

近年来,王东伟指导的学生团队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山东省金奖;连续四届获得“东方红杯”全国智能农业装备大赛特等奖。此外,他指导的大学生智能农机创新团队获得大学生创新领域的最高荣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