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理论文章

《中国工运》: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2021年6月28日)

魏地春 

2021年07月22日16:02  来源:中国工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谱系”原本是生物学和社会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梳理物种谱系,是为发现生物性状的规律;修续家族谱系,是为追踪家族渊源历史。我们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同样是为了寻根求本,弄清楚中国共产党精神演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拓党和国家事业的光明未来。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精神谱系就从哪里开始构建。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的要求,孕育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体系。要了解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就要先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谈起。

一、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

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兴,国无精神不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集体意志的外在表现。

毛主席曾讲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20世纪50年代的整风运动中,他还指出:“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句话言简意赅,但背后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1948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开赴辽西,围歼锦州城内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锦州地区盛产苹果,当时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战士们连续作战,十分疲惫,又饥又渴,但没有一个战士拿老百姓的苹果吃。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很感动,他说:“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面。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具有五种精神。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绝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十分重视精神支柱的重大作用,强调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同志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培育,特别强调要通过弘扬传统、加强党建、转变作风等来培育彰显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总书记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的一些精神形态作出新的论述,如概括了红船精神、抗战精神、西迁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内涵;还结合新时代要求不断提炼出新的精神,如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增添了新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是奋斗精神,鲜明提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革命老区、召开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等许多场合,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娓娓道来,反复强调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在《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本书中,伟大精神就像一条红线贯穿全书。据初步统计,书中收录的40篇文稿,直接涉及伟大精神的文稿有24篇之多,占总量的60%。

我们党历经百年而依然风华正茂,从建党时的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执政70多年、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加奋斗的伟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强大支撑,所以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对精神的塑造培育、作用发挥无比重视。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精神的重要论述,与治国、理政、管党的历史和现实有机相融,是我们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研究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依据。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根脉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是党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的集中概括,是一脉相承又动态延展的精神整体,是反映客观又抽象而成的立体呈现,是时代任务和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精神谱系贯穿着共同的基本属性,流淌着丰厚新鲜的源泉活水。

1.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政治属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服务人民是其不变的内核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具有连贯的思想内核。也就是说,各种精神之间有相通相融的共性,有基础性的思想内核,有一以贯之的理念内容。这当中,理想信念最为重要。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面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主席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时,强调的第一点就是“坚定执着追理想”。同样,红船精神的内涵中有“坚定理想”,长征精神的内涵中有“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在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中,我们都首先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坚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理想信念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党的精神谱系之“魂”,是党的伟大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优势。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把使命聚焦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投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精神境界。

2.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实践属性: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其形成发展的动力

党的精神谱系源自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创造。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党史的标志性地点命名的精神,体现了党百年实践的划时代历程;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以人物名字命名的精神,代表着党在百年实践中涌现的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的牺牲奉献;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以党史中重大事件命名的精神,反映着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实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每种精神都是从实践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比如,说到井冈山精神,我们会想到八角楼的灯光和“挑粮小道”等;说到长征精神,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大渡河、腊子口和“绝命后卫师”等;说到抗美援朝精神,我们忘不了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可以说,红色热土育精神,英雄人物见精神,伟大斗争出精神。

3.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民族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底色

毛主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著名论题时,就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既彰显了党在传统文化上的基本立场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指明了方向。比如,“为人民服务”这一宣示,既是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的中国化表达,也是对传统文化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从历史的源头回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和独特标识,是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不可忽视的精神养分。

4.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时代属性:与时俱进是其鲜明特质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不是一开始就固定成型的,它的创新实践,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的“红船精神”,是后来一系列精神创造的起始点。“红船精神”中的“首创”“奋斗”“为民”,揭示了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和肩负的使命。正是这初心和使命,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逻辑和历史起点。上世纪40年代,面对革命形势的发展,毛主席担心有的党员干部在胜利面前骄傲起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提出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里面,包含着对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及时提出要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作风。在今天,我们党更是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伟大精神动力。可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开放的、不断丰富的架构体系,本身就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三、浩荡精神蓬莱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解析

我们党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培育、锻造、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精神形态。当前,权威部门对于精神谱系中究竟有多少种精神形态还没有定论,有观点提出已经或正在命名的有30多种,有观点认为有明确内涵的有45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正在做的一个课题,认为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有90多种。

中国共产党先后走过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不同时期,精神演化的过程也依次展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进入新时代。这四个时期的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精神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些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培育的各个时期的精神,又包括各种具体的精神形态。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这极其艰难曲折的过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34种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精神,使我们党与以往的政党、使我们的军队与旧式的军队在精气神上有了根本区别,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动力。下面以红船精神和长征精神为例。

红船精神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炼和阐述了“红船精神”的内涵,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作为历史的见证,红船定格在1921年的时空里;作为不灭的精神,红船在每一个时代与共产党人重新相逢。一个世纪以来,这艘红船从南湖出发,沿着井冈峰顶、遵义城头、延安宝塔……一路前行,最终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串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潮行舟图。

长征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其概括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934年10月,8万多名中央红军战士从江西于都出发,踏上长征之路,至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仅剩下7000余人。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永远地倒下。长征路上最壮烈的一场激战是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通过国民党精心构筑的第四道防线时被死死压在宽30公里、长80公里的锥形地带,头上是狂轰滥炸的飞机,身后是潮水般涌来的中央军,前方是设防堵截的桂军和湘军。红军唯一的出路是杀开一条血路,向西挺进。经过苦战,虽然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涉险过江,但8.6万人的长征大军锐减至3万余人……激战过后,湘江水由清变红,当地百姓“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主要历史任务转变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那是个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17种精神,为党带领人民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下面具体谈谈抗美援朝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内涵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直到今天,可能仍然有很多人无法理解:1950年的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为什么敢于在朝鲜战场与一个超级大国掰手腕?毛主席曾用经典的“钢”和“气”来分析朝鲜战场上中美双方的特点:“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这是对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辩证关系的深刻判断。正是精神力量,弥补了中国物质力量的不足。在这样一场极不对等的战争里,志愿军迸发出的勇气、智慧和英雄主义,击破了敌人的海空优势,粉碎了“大炮主义”“飞机迷信”,酣畅淋漓地打败了一百年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在内有困难、外有压力情况下,独立自主从零起步的。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在5月28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连用三个感叹句:“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近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进入太空,中国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两弹一星”精神永不过时。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一时期,培育形成了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16种精神。这些伟大精神继承和发扬了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精神的内核,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创造奇迹和辉煌的强大精神支撑。下面说一下特区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

特区精神

特区精神的内涵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习仲勋同志和创办特区的故事。

1978年4月,年已65岁的习仲勋,恢复组织生活后即被中央派往广东省主持省委、省政府工作,一直工作至1980年11月调回北京。习仲勋主政广东两年零八个月,这期间,他建言中央并主持创建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习仲勋到广东时,满目“文革”疮痍。粤港两地百姓贫富差别悬殊,青壮年偷渡逃港谋生比较普遍。紧邻香港30万人口的宝安县(深圳市前身)是“重灾区”,达12万人次偷越境。习仲勋调研外逃香港问题,深有感触地说:“广东这么好的条件,再搞不上去,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心不安啊”。他向中央提出发展经济对策——在深圳、珠海建“贸易合作区”。1979年春中央工作会议,习仲勋再次倡言中央“放权”,希望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以及属于重要侨乡的汕头,各划出一块地方,单独进行管理,初步定名为“贸易合作区”。

邓小平非常赞同这一设想。对“贸易合作区”的名称,邓小平说:“还是叫特区好,将来台湾回来,香港回来,也是特区,过去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就是了,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对创办特区,也有的同志有不同意见,认为:陕甘宁是政治特区,不是经济特区。此话传到广东,习仲勋等省委领导同志反应很快,说:对了,就叫“经济特区”!后来经邓小平拍板,同意叫“经济特区”,并强调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这就是“经济特区”的由来。

198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全国人大决定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从蛇口“开山炮”的历史巨响,到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从推动劳动用工改革,到创建证券交易所;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时代呼声……一代代特区建设者发扬的特区精神,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如今,中国的自贸区已覆盖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的广大区域,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成为助推双循环中各类要素快速集散和流通的“加速器”。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抗震救灾精神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精神被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13年前的“5·12”大地震,大家应该都记忆犹新。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多省份受灾严重,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巨大的自然灾害带给了全国人民巨大的悲痛。大家不会忘记,可乐男孩、敬礼娃娃、吊瓶男孩、英雄校长……灾区群众奋起自救的勇气和乐观坚强的态度,打动了无数人。大家不会忘记,在各方支援下,灾区群众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一座座希望之城在废墟上重生,创造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奇迹。

2008年以后,我们又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从2013年“4·20”芦山地震,到2014年“8·3”鲁甸地震,再到2017年“8·8”九寨沟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同样的不畏艰险、同样的百折不挠,我们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展现出生生不息的民族伟力。大地震可以震动山河,却不能震垮英雄的中国人民,不能撼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特别是过去一年新冠肺炎突如其来,外部环境风高浪急,经济发展备受冲击,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夺取了一个个胜利。我们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在伟大的筑梦实践中,铸就了伟大斗争精神、钉钉子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下面重点说说脱贫攻坚精神和抗疫精神,这些事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

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被概括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党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我们取得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让很多西方学者赞不绝口。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说:“中国取得了很多成就,其中兑现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承诺最能代表真实的中国,最令人震撼。”库恩坦言,“我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中国,直到我来到贫困地区,特别是偏远山村实地考察后,才体会到扶贫需要的是什么。”“理解了中国的扶贫工作,就理解了中国在党领导下的治理体系是如何运行的。”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无数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脱贫攻坚精神,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还有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我们全总的很多同志也都有扶贫的经历,都是脱贫攻坚精神的创造者、弘扬者。

抗疫精神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科学概括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从10天建立火神山医院到3个月内火速控制疫情,再到中国疫苗接种突破12亿剂。抗疫斗争,让我们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也见证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本土病例零新增记录,各地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稳步推进。同时也要看到,全球疫情仍在快速蔓延,国内部分地区零星病例不时出现,抗击疫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在我们为前途命运奋斗的路上,困难和风险也依然众多。我们要擦亮精神底色,激扬精神力量,以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的姿态接续奋斗,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澎湃动能!

四、当於行处用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铸就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以诗言志,彰显了大国大党的自信,表达的是从容清醒的定力,传递的是埋头苦干的意志。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要不断汲取和挖掘蕴藏在党史中丰富的政治营养和精神瑰宝,真正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目的,当好时代“答卷人”,时时刻刻见精神、做表率,为光大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做出积极贡献。

1.在明理增信中努力光大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学党史、学什么、怎么学的重大问题,使我们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领悟精神、叩问初心,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和实践力量,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要进一步坚定信仰。学习党史,能深刻感受到优秀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感受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用心体会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信念,始终做到信仰坚定、信念过硬。

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学史明理。理是什么?是道理,是真理。明理,说到底就是要强化理论武装。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以理悟道,追求真理,是党史学习的必然要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一项项伟大斗争,一桩桩巨大成就,其背后无不隐藏着深刻的道理逻辑,呈现着强大的智慧力量。要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站稳政治立场,锤炼政治觉悟,提高政治素养,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

2.在崇德为民中努力光大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对学史崇德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一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二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三要崇尚严于律己的私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史崇德的明确要求,为我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指明了方向。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永不叛党。这些党史中的感人故事体现的就是对党忠诚的大德,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纵观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严于律己是修身之本。古人说,“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说的是慎独慎微。共产党人的严于律己不仅是自律,更是一种觉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长征中,宁可自己冻死也没有先穿暖和一点的“军需处长”的故事,指出“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显现出强大力量”。这些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崇高风范,优秀干部的模范事迹,都是我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正能量的营养剂。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掸除心灵灰尘的扫帚,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3.在奋斗力行中努力光大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革命年代靠奋斗。和平建设年代,也要靠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奋斗也是力行。力行,顾名思义是尽力用力去实践。事业的成功,凭的是组织力、动员力、执行力,也靠耐力、定力,靠钉钉子精神,靠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党的历史上,经历了多少挫折磨难,在革命的低谷,有的人信念坚固一些,韧性足一点,咬牙坚持下来就是胜利;有的人韧劲没那么足,就掉队了。

为什么我们读党史,经常能够读的热血沸腾,这就是精神信仰的力量、奋斗实干的力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具备昂扬的斗志、力行的韧劲,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姿态和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奋勇搏击、披荆斩棘,才能跨越新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才能攻克新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弘扬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认真思考、躬身力行。再过两天就是我们党的百年华诞,我们要按照党中央要求和全总党组的部署,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为推动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此文系2021年6月28日魏地春同志在全总机关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上的讲稿)

(责编:皮博、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