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让创新工作室成为职工创新“大舞台”

王维砚 陈晓燕

2023年03月13日15:18  来源:《工人日报》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技术难题的“攻坚室”、创新成果的“转化站”,也是人才培育的“蓄水池”。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8.2万家,命名297家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起来之后如何“转起来”“活起来”?如何进一步激发职工全员的创新热情?代表委员围绕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高质量发展纷纷支招。

持续给予资金支持

“有的创新工作室变成了参观交流的‘展厅’,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鹿新弟代表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一些劳模创新工作室只是在成立初期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后期运行缺乏资金进一步投入。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和资金的保障,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吉安委员带来了企业的经验——按照有冠名、有团队、有场所、有制度、有经费、有成果的“六有”标准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该集团公司工会对于获得集团、青海省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还会按比例增拨工作室专项经费,同时要求各单位同步在场所、设施设备、材料购置等方面给予倾斜。

真金白银的支持让劳模创新工作室真正“转起来”“活起来”。郭吉安委员告诉记者:“以集团的‘马云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例,应用于生产的攻关成果有40余项,不仅降低了客车故障率,还为企业节约车辆维修成本500余万元。”

“抱着‘金饭碗’为什么还要找饭吃?”鹿新弟代表提出了一种新设想,让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成果“走出去”为行业所用,从而解决工作室后续发展的资金问题。不过,目前仍需要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对“创新成果如何盈利”进行明确。

打破“单打独斗”模式

采访中,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到,劳模创新工作室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打破“单打独斗”模式,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

2021年,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首席技能师王建清代表所在的“王涛劳模创新工作室”入驻东风集团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此后,他和同事们与东风汽车集团技术中心的“杨军技能工作室”、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的“广州风神员工创新工作室”进行了频繁互动。

王建清代表将工作室在技能竞赛、人才培养、班组管理等方面的“秘籍”倾囊相授,对方也分享了在数字化场景应用方面的先进经验。这场跨越湖北十堰、武汉和广东广州两省三地的创新交流,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对于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带来的创新集群优势,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铁西工厂厂长张涛委员也深有感触。

2021年10月,张涛委员所在企业的“郭迎亮劳模创新工作室”与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的“郭大鹏宝马服务创新工作室”跨界结盟,专业交叉、知识互补的聚能效应让企业在原材料节省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产业链双赢。

创新工作室联盟如何更好地联动?鹿新弟代表建议,联盟间的交流、合作要进一步走深走实,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职工创新成果数据库,方便成果共享,也可以避免重复创新造成资源浪费。

激发创效热情

鹿新弟代表在调研中还发现,在一些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利用工余时间进行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点、痛点问题,但是这些“额外的付出”并不能算作工作量,导致工作室成员参与攻关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一些代表委员也反映,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参与创新创效后,获得的奖励与职工的期待有一定差距,影响了创新热情。

“员工参与创新创效,不能全靠对企业的感情,也需要相应的物质奖励。”鹿新弟代表告诉记者,他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为企业创效近亿元,拥有几十个专利,但真正从创新创效中获得的实惠却不多。

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监督科科长韩其芳代表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些高技能人才因为突出的创新贡献获评地方工匠,有关部门会将奖励经费一次性或分期拨付给企业,用于支持技能人才开展技术革新、技能研修、师傅带徒等工作,然而现实中,创新工匠对于这笔支持经费的感受并不明显。

代表委员建议,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成果变为企业效益后,企业也要将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通过技术入股分红等方式,让高技能人才真正实现以技提薪、以创提薪。同时,各项鼓励技能人才创新创效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落地,真正落在技能人才头上。(本报北京3月12日电)

(责编:皮博、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