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出更高要求

“没有捷径可走,就是不断创新”

卢越 张世光 韩韫超

2024年03月08日13:48  来源:《工人日报》

3月5日,在重庆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后,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工艺组工艺员刘平代表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组对比强烈的照片——

一张是20多年前,他和工友们在车间忙碌地操作机械设备;一张是现如今,偌大的工厂里只见机械臂挥舞,生产现场井然有序。

“我们车间近年来投入了大量自动化生产设备,从订单、设计、生产到售后,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控制。”刘平代表说起照片背后的变化。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这让刘平代表深有感触:“技术变革,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坚持创新理念,创造性开展工作。”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一支有干劲、懂技术、善创新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这成为许多一线代表委员的共识。

“以前我们交付产品以年计算,后来以季度计算,现在正向以小时计算的目标努力迈进。”四川凌峰航空液压机械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刘忠代表说,“我们一线产业工人不仅是工厂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从一名普通铣削工,到行业所熟知的特级技能专家,刘忠代表给出自己的成长关键词:“持续的学习”。

2001年,刘忠代表所在的企业开始投身数字化改造,为了应对变化,他“斥巨资”5000多元买了一台电脑,又买来编程软件,对照着一遍遍学习。“技术升级,首先观念得变,不学习很快就会掉队。”他直言,“三五年的时间,从加工理念到工艺就全变了。”

“我们这条线,职工争相往里进。”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鹿新弟代表说的这条“线”,是2023年一汽集团自主设计的奥威13L智能生产线。他讲了个“双向奔赴”的故事——高素质技术工人争相上“新线”、拥抱新技术;“新线”面向更多高技能人才敞开大门。

老生产线需要100多个操作者做装配,智能生产线上新后,整个装配线只需要4个人。“生产线上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对人的要求却大大提高了。”鹿新弟代表解释,“以前每个工位的人只会干这个工位的工作,现在要求操作者必须掌握整条生产线上所有工位的工作。不管哪个工位、哪个环节的设备出现问题,操作者都能马上顶得上去。”

如何能“顶得上去”?“没有捷径可走,就是不断创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航天三院239厂特级技师戴天方代表给出自己的答案。

35年来,靠着勇于挑战、善于创新的劲头,戴天方代表不断改进工艺方法。他提出的“镗铣结合”减重“绝技”,能够将近百公斤航天舱段的重量精度控制在0.1公斤以内。

未来车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戴天方代表看来,是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将来,技能与技术会深度融合,原来单一的作业方式也将发生很大变化。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应该积极探索现场工程师使用模式,推进技能人才‘跨界’培养使用。”他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引发一线代表委员热议。

“建议从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入手,在教育的不同阶段融入不同的教育内容,灌输终身学习理念。”戴天方代表说,“还要正确引导从业人员的就业认知、职业认知,引导其系统规划自身职业生涯。”

刘忠代表始终关注职业教育发展。“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职业教育要培养更精、更专、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他说,“职业院校解决的不应只是‘上学’的问题,更要解决社会需求的问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主任工艺师刘争委员建议,构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评价标准,通过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多渠道拓宽职业发展空间。“还要提升相关从业者的薪酬待遇,在人才落户、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认定等青年人才重点关注的领域,提供优惠政策,增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他说。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责编:皮博、韩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