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劲
2024年11月28日09:10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张掖市甘州区总工会搭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并将联盟打造成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加速跑”。
“今年培育出的玉米新种子,在抗病虫害能力方面提高约40%、产量增加约20%,明年大面积推广,产量效益更可观。”立冬时节,行走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制种基地,夏多才和刘晓冬难掩激动。
夏多才和刘晓冬分别是甘肃张掖恒基利马格兰种业公司和天宇种业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2023年底,张掖市甘州区成立种子产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后,两人开始合作培育玉米种子新品种,如今这一合作已结出硕果。
近年来,甘州区总工会大力培育扎根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并探索建立跨企业、跨地域的创新工作室联盟,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加速跑”。
劳模工匠走进田间地头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玉米制种的“黄金走廊”。近年来,甘州区发展制种大田70多万亩,年产种量达3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30%。
在种业发展过程中,甘州区总持续将劳动和技能竞赛、“四技”“五小”“两比”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引入玉米制种的田间地头,在11家种子龙头企业创建以夏多才、刘晓冬等为领衔人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推动玉米制种水平显著提升。
为了将13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拧成一股绳,2023年12月6日,甘州区总推动成立种子产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
正是有了联盟的“加持”,夏多才和刘晓冬才走进同一片制种地展开合作。两家企业的创新团队,观察记录着每一个可能影响产量与品质的关键节点,仔细比对分析每一株玉米在盐碱环境下的表现,不放过一丝细微的差异。
在他们的努力下,原本产量不太稳定的地块开始有了稳步提升的趋势;耐盐碱实验品种长出茁壮的植株;因高温高湿导致的早衰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望着成功培育的玉米种子新品种,夏多才和刘晓冬击掌相庆。
助企业攻克“卡脖子”难题
“河西绒山羊”是一种生长在荒漠、半荒漠草场及戈壁地带的山羊品种,以盛产优质白绒闻名。
“过去这种山羊一直以散养为主,但传统且单一的养殖方式弊端很多,必须改良品种,改变养殖环境。”魏玉兵是甘州区畜牧产业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也是当地工会组织推荐选树的“金张掖能工巧匠”之一。他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打造集养殖、繁育、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畜牧产业链。
近年来,在张掖市总工会指导下,甘州区总工会在推进劳模和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的同时,打造劳模职工技术创新联合体,助力企业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
2022年5月,甘州区畜牧产业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魏玉兵被选为联盟负责人。2023年9月,甘肃河西走廊片区的畜牧产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魏玉兵和30多位劳模工匠组成技术创新联合体,站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掌握了河西绒山羊的品种改良和繁殖“密码”后,魏玉兵带领大家又借鉴其他地区畜牧产业经验,开始挖掘当地的骆驼养殖优势,为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带来新动能。
告别“单打独斗”,凝聚创新合力
在夏多才看来,创新联盟成立后,让大家瞄准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的目标,各个创新工作室告别“单打独斗”,形成产业创新合力,使“全国种业看甘肃、甘肃种业看甘州”的示范引领效应更为凸显。
“只要肯努力,‘放羊娃’也能有大成就。”魏玉兵认为,扎根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就是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
从田间地头到生产一线,如今,甘州区工会以34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引领,搭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技术攻关、产品创新、技能交流、成果转化、名师带徒“大平台”,推进劳模工匠和技能人才抱团创新、技能共享、协同攻关,凝聚起创新、创效、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助力甘州区一粒种、两头牛、一篮子菜和清洁能源的特色产业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