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赫
2025年07月04日15:37 来源:工人日报
盛夏时节,黑龙江的黑土地绿意千里,齐膝高的豆苗蓬勃生长。
以“最美职工”身份来北京参加节目录制前,全国劳动模范、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豆首席育种专家胡喜平抓紧时间又跑到了豆田里,仔细查看大豆的出苗情况。
一有空就往田里扎,是胡喜平从事大豆育种30年来的日常。多年来,胡喜平成功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刷新我国大豆亩产高产纪录,实现了从传统育种到现代生物育种的跨越,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安全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端牢中国饭碗,先要握紧中国种子。‘中国碗’要盛满‘中国粮’,油瓶子也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胡喜平的话语掷地有声。
“金豆王”的诞生
大豆亩产132公斤,这是国家统计局2022年公布的数据。同一年,胡喜平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种“龙垦3092”实现大面积亩产272公斤,被誉为全国“金豆王”。
选育出高产的大豆种子来提高我国的单产、总产,对我国大豆安全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胡喜平至今还记得2021年的秋收时节,试验田里的豆子长得分外喜人。一经测产,实收亩产312公斤!这一数字在当年创造了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大豆的高产纪录。创造纪录的正是胡喜平带着团队历时8年选育而出的“龙垦3092”。
“大豆是闭花授粉作物,花瓣没有打开时它自己就授粉了。这一过程无法用机器完成,所以大豆杂交是很困难的。”胡喜平说。因为大豆的柱头、花药都很小,“手不抖,眼神好”成为人工为大豆育种的关键手法。然而,成功的概率也只有50%。
白天的田间地头,胡喜平弓着身子为几百株大豆授粉;夜晚的实验室,他在显微镜下比对基因图谱……年复一年,从60万株到2000株,再精挑细选出200株,最终只有1株脱颖而出——这一过程历经了十代选育。
“我们不断尝试和探索,将传统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利用优秀细胞质的广适性和优异细胞核的丰产性,设计出了高产、抗病、耐密、广适的‘龙垦3092’。”胡喜平说。果然,“龙垦3092”一经推出,立刻成为豆农中最热销的品种之一。
2023年,随着胡喜平选育的另一个大豆品种“龙垦324”创造出亩产467.24公斤的产量,我国大豆高产纪录再次被刷新。截至目前,胡喜平选育的68个大豆品种,累计推广1.9亿亩,助农增收83亿元。
每一颗豆子都是不同的
雨靴、草帽、调查棍,这是胡喜平办公室里常年备着的3件“法宝”。为调查了解大豆新品种在各生态区的适应情况,在这片黑土地上,他每年都会奔波2万多公里,往返于48个试验点之间,合起来至少绕黑龙江3圈。
2015年,已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经作所副所长的胡喜平毅然放弃“铁饭碗”,带着6名年轻人组建了黑龙江省第一支大豆商业化育种团队。
“我的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要培育中国最好的大豆。”对大豆族谱了如指掌的胡喜平知道如何选取母本与父本,“生”出更加优异的“孩子”,但在实践中也要不断尝试和探索。每一年,胡喜平往返于黑龙江和海南,将豆田间的区道走得像柏油马路一样光溜;每次出差回家,他的第一件事也是先奔到地里,查看大豆的长势。每一植株的性状,每颗豆子的形态,胡喜平了然于心。
“这些小苗就像襁褓中的婴孩,朝着太阳露出笑脸。每一株都是特别的,有自己的特征。”胡喜平眼里满是爱意。
胡喜平常常和助手在田里一待就是一天,小面包和矿泉水是他们的日常午餐。每年7月最热的季节,胡喜平顶着烈日和团队的青年人一样一点点为大豆做杂交。到了10月,为加快育种进程,他又跑到海南,每天到田里指导病虫害防治。
“我的科研理念是研发必要创新,创新就要突破。”胡喜平说。10年来,他始终在育种第一线,带着团队攻坚克难,将几十亩试验田发展到现在的上千亩,建立了黑龙江省从北到南1000多公里、分布在3个生态区的大豆育种站,构建了一个由大豆创新、资源、生物技术、测试4个团队组成的垦丰大豆商业化育种体系,实现了传统育种向精准育种和设计育种的飞跃。
开辟大豆商业育种新模式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
为了这个“芯片”,近年来,胡喜平的大豆育种团队由6人发展到30多人,让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大豆单产水平实现万亩平均250公斤,成功地解决了黑龙江省高寒区大豆亩产200公斤“卡脖子”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大豆单产和总产提升,增加了豆农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胡喜平带领团队组建了由垦丰牵头,全国18家科研院所和大学参加的全国大豆创新联合体,建立起校企联合的创新链,联合开展耐除草剂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等,推动一个又一个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审定与推广。其中,无腥味的“龙垦3079”可广泛应用于高端豆制品产业,高油酸的“龙垦314”能够将常规大豆20%左右的油酸含量提高到83%以上,可用于高端豆油的生产加工。
“大豆全身都是宝。除了出油,豆粕是畜牧业饲料蛋白的重要来源,卵磷脂、异黄酮等是人类的保健品。我们正在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下一步不仅要解决高产和优质的问题,还要解决高产和高营养的协同创新,育出更多优异品种,来满足市场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胡喜平说。
春时盼望出苗,夏时为其精细授粉,秋时测产量选优种,冬时算数据、准备来年的试验或推广……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对胡喜平来说,田间的时光匆匆而过,豆荚里的希望岁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