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深圳龍華區總工會聚焦隊伍建設,通過“強人”進一步“強基”

工會“全能選手”,如何為職工架起“暖心橋”?

劉友婷

2025年03月24日08:36  來源:工人日報

在壹方天地暖蜂驛站,秦碧珍正一絲不苟地記錄下工作改進建議﹔在貨拉拉司機聚集點,盧創坤手握入會手冊,逐一傾聽司機們的訴求與疑惑﹔在醫院病房裡,蔣麗媛為工傷職工耐心講解維權法律……

《工人日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廣東深圳龍華區有一群工會工作者,被培育成“全能選手”,奔走在一線,為職工架起了“暖心橋”。

2024年以來,深圳市龍華區總工會以工會隊伍綜合性建設為切口,按照職業化、專業化的標准,傾斜資源、突出優勢,聚焦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隊伍建設,大抓基層基礎,通過“強人”進一步“強基”。“今年,區總工會還將推動69個社區工會聯合會的主席、專干、社會化工會工作者組成“三人小組”,發展工會工作“兵團”作戰模式。”龍華區群團工作部工會工作科科長丁心尊如是說。

往基層跑,走進職工群眾心裡

“今天走訪6個暖蜂驛站,推進智能化升級。”龍華區總工會社會化工會工作者秦碧珍一邊快步穿過街巷,一邊在微信聊天群裡回復消息。

這是秦碧珍一天工作的縮影,也是龍華區總工會推動“智慧賦能”行動的生動注腳。

推開一個個驛站的門,她仔細查看公告欄的位置,掏出手機測試Wi-Fi信號,摸著門禁系統思考如何優化管理。走到監控設備前,她又拿出筆記本,邊看邊記錄。面對24小時開放的驛站,她更是反復琢磨著“如何既提升服務,又降低管理風險”。

到達最后一站——龍華街道壹方天地暖蜂驛站時,夜色已濃,秦碧珍依然認真地逐項梳理智能化改進細節,並與社區工作人員、驛站負責人圍坐交流。

“如何讓‘智慧’真正服務於人,而不僅僅是設備的更新?”在幫助驛站工作人員厘清管理難點的同時,秦碧珍也意識到,智能化升級不僅關乎技術優化,更關系到職工的實際使用和體驗﹔要充分利用數字化工具,圍繞職工需求,讓服務更精准、更有溫度。

“不往基層跑,就走不進職工群眾的心裡。”這是秦碧珍和龍華區其他120多名社會化工會工作者的共識。

跑起來,讓訴求“有回響”

從智慧賦能到精准服務,這支奔走在一線的隊伍,正用腳步丈量職工的需求,用行動回應職工的期待。

2024年初,龍華區總工會發起“百人進千企”行動和“社區加強年”行動,全區工會工作者集體“沉下去”,以社會化工會工作者為主力,組成業務網格組,走訪社區、走進企業。

數據顯示,全區300多名工會工作者每季度集中走訪百人以上企業,面對面傾聽訴求,累計走訪2800多次,收集並解決企業重點問題300多條。

盧創坤是龍華區總工會組織建設組的社會化工會工作者,同時也是深圳市人大代表。過去一年,他將大量精力投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工作中。

在集中發展貨拉拉司機入會的那段時間,盧創坤和社區工會工作者化身為“路邊小分隊”去“掃街”。他們每天穿梭於貨拉拉司機聚集的休息點,一邊動員入會,一邊收集司機們的困難和訴求。

“大家干得很拼,夜以繼日,但收獲了滿滿的認可。半個月,我們就發展了1700多名貨拉拉司機成為工會會員!”談起這段經歷,盧創坤笑著說道。

為解決社區工會聯合會改革“不得法”“難持續”的問題,龍華區總工會組織建設組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鄭福東與組內的社會化工會工作者一起深入基層,與社區工聯會工作人員逐項討論、糾錯、完善,開展面對面指導、點對點聯絡。

“深圳北站數字經濟發達,我們計劃朝著‘數智工會’方向改革”“深德技工學校就在新瀾轄區,我們將發揮校內4個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示范引領作用,聚焦‘產改’,培養更多技能人才”……很快,鄭福東收到了13個工會聯合會的改革意向。推動改革意向落地落實,是鄭福東和同事們進一步工作的著力點。

培養“全能選手”,讓維權更專業

基層維權工作的“缺人”現象,一直是基層工會服務的一大痛點。

為此,龍華區總工會創新推出“菁英梯次培養”模式,通過分層分級分類培訓、初任主席培訓、工會學習小組帶動式領學、社會化工會工作者季度考核等舉措,構建起工會人才的“成長鏈條”,推動“全體專業化”,培養“全能選手”。每年,約6300名工會工作者接受培訓,實現“人人懂維權、敢維權、善維權”,讓維權服務更專業、更高效。

以構建“企業—園區—社區—街道—區”五級工會調解架構為核心,龍華區總工會將工會維護職能“挺在前”,組建了千人維權隊伍。同時,該區工會還推出法律咨詢、工會法援、集體協商指導、法律顧問、心理服務等維權服務,健全“工會+人資”“工會+法院”調解機制,調解案件超1000宗。

工會工作者們還始終用行動踐行著“職工有需要,工會在身邊”。2024年8月,權益組社會化工會工作者蔣麗媛因腰椎問題住院期間,發現鄰床病友手部有殘疾。閑聊中得知,該病友因工受傷,正在接受康復治療。住院期間,病房的床鋪成了蔣麗媛的臨時辦公桌。她給這位“特別的鄰居”介紹“五級工會調解”政策,引導他申請工會工傷探視慰問,並聯系工會公益法律服務團隊,幫他梳理后續的維權路徑。沒多久,該病友收到了500元工會工傷探視慰問金,成功對接上法律援助,並很快收到了賠付款。

“開展‘精英鍛造’行動和‘維權護航’行動,既‘蹲苗’,更‘墩苗’,邊培養邊實戰,選尖培優,通過社會化工會工作者帶動更多工會工作者,提高工會干部在基層為職工解決問題和困難的本領。”丁心尊如是說。

(責編:盛月、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