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丨慶祝全總成立100周年·特稿】蓬勃發展,成為可信賴的“職工之家”

——寫在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一百周年之際⑤

郝赫

2025年04月27日14:07  來源:工人日報

10個全國性產業工會、280多萬個基層工會組織、近3億會員——歷經百年滄桑變革,中國工會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和黨與新中國同成長、共命運,如今已經發展壯大成為世界上會員人數最多、組織規模最大的工會組織。

100年間,中國工會以令人驚艷的組織速度,將這片華夏土地上的熱血工人、職工群眾、變革力量牢牢凝聚在鐮刀錘頭的鮮紅黨旗下,一路從風雨如磐的革命年代,跋山涉水,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宗旨

代表著當時全國166個工會組織、54萬名會員的281名代表,唱響國際歌,起立高呼“農工兵大聯合萬歲!”“民族解放萬歲!”隨后的巡行中,口號聲震全市,“觀者途為之塞,水上大小輪船及各工會門首,均停擺燃炮,相為呼應”……

1925年5月,在這一片壯偉激昂的氣象中,中華全國總工會誕生了。

如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總章》第一條明確的——“本會以團結全國工人,圖謀工人福利為宗旨”,自此,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為動員和團結全國工人的旗幟,標志著全國工人階級在黨的領導下,正式實現了全國工會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團結與統一,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在黨的領導下,中華全國總工會團結帶領工人階級“卷起赤旗三百萬,攪得周天火熱”——在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北伐戰爭中,全國總工會領導下的工會組織迅速發展壯大,上海、湖北等地區性總工會和郵務等全國性產業工會紛紛建立,基層工會和會員人數發展迅速。

1948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哈爾濱召開,恢復了在硝煙與戰火中沉寂已久的光榮名稱——中華全國總工會。1949年7月,遷入北京不久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召開了全國工會工作會議,決定一年左右基本上把全國工人階級組織起來。8月,中共中央提出,各地黨委一定要認識到建立工會組織、把廣大工人群眾組織起來,是搞好城市政權建設和恢復、發展經濟的基本環節,要求各級黨委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和主要干部用於工會,從而推動了這期間工會組織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到1952年底,全國共建立了23個全國性的產業工會和18萬個基層工會,主要大中城市中90%以上的產業工人都加入了工會,工會會員增加到1002.3萬人。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經濟變革,職工隊伍不斷發生變化,工會組織建設經歷蓬勃發展、恢復與重建等階段,步伐始終向前——不僅基層組織數量、工會會員人數持續增加,在工會的團結、教育和組織下,各族職工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踴躍參與到各項生產活動之中,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出了突出貢獻。

發軔於上海、創生於廣州,北遷武漢、再至瑞金,承啟於延安、重光於哈爾濱,百年間,中華全國總工會團結帶領中國工人階級在黨的領導下不懈求索、奮勇前行,不斷走向成熟、走向壯大、走向輝煌。

廣泛

2006年7月29日,沃爾瑪福建晉江店職工依法成立了沃爾瑪在華的第一個工會組織,成功破解了沃爾瑪建會的世界性難題。消息一出,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此后短時間裡,不僅沃爾瑪在華62家商場全部建會,戴爾、柯達、富士康等世界500強和其他一大批外商投資企業也建立起工會組織。

1950年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強調,工會是工人階級自願結合的群眾組織。建立工會組織,是職工群眾的願望和要求,也是我國法律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在傳統經濟體制下,我國企業以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為主。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不僅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大量職工所在。

針對這種情況,全總下發《關於加強新建企業工會組建工作的意見》,“最大限度地把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按照“擴大覆蓋面、增強凝聚力”的要求,創新工會組織形式、建會思路和方式,工會組建工作的重點向非公有制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轉移。

圍繞各類企業,各級工會因地制宜、因企施策,開展推進世界500強等跨國公司工會組建集中行動,推廣在小型非公有制企業集中地域建立工會聯合會、為聯合會配備專職工會主席的經驗,加大新社會組織建會力度,開展“廣普查、深組建、全覆蓋”建會集中行動等。

面對大量涌入城市且流動性強的農民工等群體和勞務派遣等用工形式,各級工會分別於2011年和2015年開展了勞務派遣企業建會、“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並持續將農民工作為重點工作對象,簡化農民工入會手續,大力推進工會進村工程等。到2017年,農民工會員增長到1.39億人。

在建會方式上,各級工會著力破解難題,把自上而下推動建會與自下而上指導職工自覺建會統一起來,探索出區域性和行業性基層工會、市場工會、項目工會、樓宇工會等多種組織形式,健全鄉鎮(街道)工會、村(社區)工會、企業工會“小三級”工會組織體系,把分散流動的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同時,積極探索“會、站、家”一體化建設,組織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復查,規范會員評家工作,建強基層工會建設的載體。

2019年以來,我國已有6批93個新職業陸續發布。新職業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職工隊伍結構變化。

近年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與互聯網平台、新零工經濟緊密相連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日漸龐大,成為職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會組織面臨的工作對象更加多元。

哪裡有職工群眾、哪裡需要做職工群眾工作,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就跟進到哪裡。聚焦重點群體,各級工會加大組建工會和發展會員工作力度,努力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吸引過來、組織起來、穩固下來。

——2018年,全總啟動貨車司機入會集中行動試點工作,並以此為牽引,大力推進組織貨車司機、快遞員、護工護理員、家政服務員、商場信息員、網約送餐員、房產中介員、保安員等八大群體加入工會。

——2019年,全總設立專項資金,帶動各級工會不斷加大投入,並把八大群體入會和深化百人以上企業建會專項行動有機結合,全面推進八大群體入會工作實現突破。

——2021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集中行動”,集中推動貨運、快遞、網約送餐、網約車等重點行業的頭部企業依法建立工會,進一步深化非公有制企業和社會組織建會﹔推動互聯網百強企業集中建會,實現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全部組建工會。

——2022年1月1日施行新修改的工會法,明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享有入會權,社會組織中的勞動者有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以法律保障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持續擴大覆蓋面。

——2024年,大力推進工會維權服務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三年行動,制定平台企業工會工作指引,推動12家頭部平台企業在總部及省級分支機構建會基本全覆蓋,建立市、縣級新業態工會聯合會1.2萬家 。

在這一過程中,各級工會大力推行以平台頭部企業為重點、強化行業工會聯合會建設、做實“小三級”工會的“重點建、行業建、兜底建”模式,建強鄉鎮(街道)、村(社區)工會組織,建立健全縱橫交織、條塊結合的工會組織體系。

實行上門服務、入企宣講調研、結對指導共建,開辟“掃碼入會”、網上申請入會等數字化入會渠道,建起一大批“司機之家”、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助力企業紓困、幫助職工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以服務促建會,帶來了工會組織的持續擴大。2021年至2024年,累計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會員達1831萬人。

民主

“中紡十廠甲班織布間全體工友在獻給工會的‘工人當家’錦旗上面,每個人都簽了自己的名字。”這段來自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場景,是工人對當家作主地位的重視。

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工會不僅要最廣泛地把職工群眾組織到工會中來,還義不容辭地保障其主人翁地位。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政府就實施一系列制度變革,如廢除舊的勞動制度、在國營企業中推行民主管理、調整私營企業中的勞資關系等,實施工廠管理委員會制度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為保障工人在企業中的主人翁地位奠定基礎。

“工會要為工人的民主權利奮斗”“使廣大工人都感到工會……是能替工人說話和辦事的組織”,這句話來自改革開放浪潮初涌之時的中國工會九大致辭。在各級工會的努力下,從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到新時代新征程,為工人“說話辦事”的方法手段持續豐富。

2021年開始,隨著美團、京東、網易、唯品會等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全部組建工會,這些平台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也迎來了以自己為主角的工會會員代表大會。投票選舉、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一個個由職工自己做主的事項,經由民主程序,大家一起決定﹔勞動報酬、算法改進、休息休假、勞動保護……一項項涉及勞動者切實利益的現實訴求,經由協商協調,以條文形式確定下來。

近3億會員——這一數字,標注了中國工會發展規模的新高度。

在各級工會的努力下,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普遍推行,職工董事、監事制度建立起來,廠務公開制度化、規范化建設不斷推進,線上職代會、勞資懇談會、民主協商會正不斷豐富形式和內容,成為職工和企業溝通的重要平台。這些舉措不僅保障了職工的民主權利,也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各級工會積極參與勞動關系三方協商,健全政府與同級工會聯席會議制度、實現省級全覆蓋,完善產業工會與對口部委、行業協會工作聯系互動機制,聯系和引導社會組織25.26萬個。此外,積極穩妥推進工會信訪工作,全面推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工會實踐,及時幫助職工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工會組織的持續發展,為維護職工隊伍和工會組織的團結統一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也為擴大中國工會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增強了底氣——在2024年6月10日日內瓦舉行的第112屆國際勞工大會上,中國工會代表成功當選國際勞工組織理事會工人正理事。與此同時,中國工會已與世界上150多個國家、400多個工會組織建立了友好關系,一個強大的中國工會活躍在國際工運舞台。

歷史的車輪鐫刻著過去的輝煌,也承載著新的使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中國工會,必將努力建設成為職工群眾可信賴的“職工之家”,持續維護職工隊伍和工會組織的團結統一,把廣大職工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懈奮斗。

(責編:皮博、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