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現場·我在我思】“跟著勞模去上班”讓我們看到了什麼?

王維硯

2025年07月17日08:18  來源:工人日報

他們為什麼能成為勞模?這個時代,勞動的意義是什麼?今天我們應該踐行怎樣的勞動價值觀?為尋找這“靈魂三問”的答案,5月12日起,《工人日報》勞模人物版推出“跟著勞模去上班”系列報道。當記者跟隨勞模的腳步,推開工廠車間的大門、走進智能制造生產一線、抵達天山腳下的鄉村診所、探訪川西北高原的家庭農場……我們在一段又一段沉浸式的勞動之旅中,看到了一群可親、可敬、可愛的勞動者,看到了他們如何在各自的“工位”上,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成為托舉時代的重要力量。

身處生產一線,我們看到了智能制造帶來的全新變化,為“如何當好工人、成為工匠”的時代之問找到了新的答案。在涂裝車間,95后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趙達和機器人做“同事”,用一串串代碼把“科幻大片”搬進現實﹔在焊接車間,焊“花”班長王喜蓮和自動焊接機器人成了“工作搭子”,人工智能把她和工友從“趕工焦慮”裡“拽”了出來﹔“機器換人”的風也吹到了大渡河畔的陳錫洪家中,無論是家禽養殖還是農田耕種,總有一款“神器”適合他。勞模們主動擁抱新技術、為傳統技能添“智”的實踐,恰似一組觀察中國“智造”的鏡頭,刷新著我們對於技術技能的認知,讓我們看到學技術、進工廠、當工人的更多可能。

“貼身”圍觀勞模上班,我們一次次被他們“扛打”的業務能力折服,也從這些令人驚艷的“操作”中找到了通往成功的“密道”。王喜蓮在逼仄空間裡“汗蒸”作業,以“毫米級”空間感彌補“智造”技術尚未攻克的盲區﹔吊車司機王加全“煉”成“一鉤准、億瓶穩”的絕技,憑感覺就能“掂”出噸級貨物的重心。工作在他們眼中,不止是謀生的手段,而是更多了一種使命和一份熱愛。於平凡中非凡,於盡頭處超越,於自我挑戰中不斷攀上新高峰,這是勞模的過人之處,也是普通人走好職業生涯的必經之路。

在和勞模熱聊的過程中,一股“氣血很足”的精氣神瘋狂滋長,他們的人生哲學和價值取向讓我們看到了更寬廣的精神世界。72歲的陳錫洪把土地看得很重,先后投入數十萬元改造農田,別人替他不值,老人心裡卻揣著土地的“長遠賬本”﹔教師劉卓的工作室挂滿了聽障學生的剪紙作品,自己數以百計的証書卻“深藏”於書櫃,足見他內心天平的“輕與重”﹔子承父業的村醫李枝貴,36年來始終堅持“就算患者沒錢,也會先給看病”。對所從事職業超強的信念感,讓他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加固”。對每個普通人而言,職業生涯中的高光時刻可遇不可求,日常工作中的意義感和價值感,才是對抗重復、抵擋枯燥的良藥。

勞模們也在用他們的雙手“拍打”掉我們身上的“班味”。當勞模在我們的鏡頭前潸然淚下﹔當記者被聽障學生的“無聲世界”戳中,現場“破防”﹔當採訪車兩次被落石擊中后有驚無險……我們也在收獲著難忘的職業體驗和工作中的小確幸,激勵自己繼續奔赴下一個現場。

“跟著勞模去上班”的旅程還在繼續,願更多人能在“小工位”裡看見“大天地”,從充滿煙火氣的勞動故事中獲得抵達曠野的勇氣與力量。

(責編:盛月、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