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致敬,新时代的劳动者【2】

——走近全国最美职工

2018年05月03日16: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 杰:井下设备的神医华佗

“PLC编程”“变频拔轮器”“转载溜单轨吊改进吊挂装置”……一说到自己的专业技术,李杰就开始打开了话匣子。他是山西阳煤集团三矿机电动力部综采维修电工高级技师,20年来,提出合理化建议186条,被采纳116条,被工人们称为“治疗”井下设备的矿山“华佗”。

1997年,李杰毕业到三矿二号井综采三队当维修电工,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学习,取得高级技师职称。2008年至2011年连续4年获得阳煤集团优秀高技能人才光荣称号。

一次,煤矿首次使用端头架,原厂固定装置和实际生产条件不配套,电缆经常被挤破。李杰提出“端头架电缆固定装置的改造”“生产溜机头的电缆固定装置”等合理化建议,并制出图纸,改装固定装置,有效地保护了电缆线路,减少了电缆挤破现象,避免了因更换电缆造成的成本浪费,节约电缆成本360余万元。

现在,李杰是电机维修的技术“大拿”,名声在外,有啥不好解决的技术问题,大家都喜欢找他帮忙。不仅如此,随着阳煤集团三矿高标准现代化矿井建设的升级,一批新设备投入使用,李杰利用自己的工作室践行“传帮带”,培养出一批在综采维修电工等设备设施维护方面的优秀技术人员,为企业安全高效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 刘鑫焱)

 

冯世毅:精于钢板上飞针走线

冯世毅是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车辆事业部车体分厂的一名电焊工。1992年以来,他扎根焊接一线,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练就出高强度特种材料的单面焊双面成型、高强度薄板焊接变形矫正等“绝活”,逐渐成长为中国兵器焊接大工匠。

焊接,是用焊枪在钢板上“飞针走线”。“国之利器,每道工序,都来不得丝毫的马虎。”20多年钻研,冯世毅琢磨出“六字诀”:手稳、心静、眼准。刚工作那会儿,手总不自觉微微颤抖。不服输的冯世毅,想出俩土招,有空就练:一是平端板凳扎马步;二是手拿铁丝练准头。

吃得了“苦”,创得了“新”。研制在水面上运输车辆的自行履带式舟桥车,甲板最薄处仅为1.5毫米,必须攻克薄板焊接变形这一世界性难题。冯世毅带领大伙迎难而上,夜以继日,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攻克难关,技术国内领先。

在实践中干、在理论中悟。近年来,冯世毅先后多次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庆阅兵项目、国家专项项目等生产试制任务,发表了多篇理论文章,成功申请4项国家专利。

“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荣誉接踵而至,冯世毅依旧保持初心:“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军工人,干好活是我的本分。”(记者 郑少忠 谢振华)

 

梁庆莲:不服输的割胶神刀手

在海南农垦,一提起胶工梁庆莲,人们就会说是那个割胶“神刀手”。不仅因为她多次在省级、国家级的割胶比赛中夺魁,她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意志,也是出了名的。

割胶25年,梁庆莲手上却没老茧。她说:“使的是巧劲,轻巧持刀,不偏不倚,下刀讲究,用对了气力,就不容易长茧。”

1993年,20岁的广西妹子梁庆莲来到位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国营山荣农场,当了一名割胶工人。从未见过橡胶树的她,以为割胶就像在老家割取松香一样容易:“把树皮切开,胶水就会流淌出来。”等拿起胶刀时,她才发现有劲无处使,一不留神就割伤了胶树,当月被定为级外胶工。

看到老胶工割胶得心应手,她既钦佩又愧疚,下决心要掌握这门手艺。每天她跟在老胶工身后,反复观摩。割完分内的橡胶树,别人回家了,梁庆莲继续留在升起雾气的橡胶林里,在被淘汰的残桩树上一遍遍地练刀。

“每棵橡胶树都有特点,想每一刀都精准,必须耐心、细心。”梁庆莲说,产胶乳的水囊皮层只有指甲盖那么薄,稍有不慎,刀口处不仅长不出光滑的新皮,还会长疤,影响日后的产量。有时一个清晨割800多刀,她都能刀刀精准,每株平均产量从原来的3.5公斤提高到4.5公斤。(记者 黄晓慧)

 

郭玉全:独门秘籍就是下苦功

水泥行业在今天几乎成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代名词。然而有一家企业,其飞灰处置工业生产线可有效解决北京市目前70%以上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难题。这些成绩,离不开全国劳动模范、北京金隅琉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郭玉全。

飞灰是垃圾焚烧发电厂烟气净化系统收集而得的残余物,属于危险废弃物。如何处理好飞灰,被视作控制生活垃圾焚烧污染的“最后一公里”。飞灰中含有很高的盐分,是飞灰资源化利用的一大瓶颈。郭玉全从头开始学习基本盐化工知识、熟悉整个制盐工业的生产工艺,用了整整一年时间。

郭玉全还带领团队承担起设备改造任务,成功突破多个技术节点。连续观察1个多月后,他推断设备进料口管道存在设计缺陷,带领技术研发团队做研究,带着飞灰样本三天四地考察设备厂家,自行研发设计工艺路线,组织单台浆液分离机实验,与厂家一道进行设备改进,最终研制出一台符合飞灰处置工艺特性的浆液分离机,真正实现了飞灰的无害化、减量化与资源化处置。2017年该企业又建成飞灰处置二期工程,两条飞灰处置线年处置飞灰7万吨,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家实现“三化”处置飞灰的企业。郭玉全从一名技校毕业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领军人物,许多人问他有什么独门秘籍?郭玉全说:“哪有什么秘籍,再高超的技术都需要积累,不下苦功夫是绝对不行的。”(记者 贺 勇)

 

杨发英:从蛛丝马迹中找真相

皮肤黝黑,戴着眼镜,脸上总带着柔和的笑容,但破译起“死亡密码”,杨发英却十分犀利。作为重庆市铜梁区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三大队大队长,主检法医师,从警14年,她累计出勘各种案件现场2300余次,出具法医鉴定书1700余份,直接间接帮助侦破案件1100余起。

杨发英选择这个职业,缘于高中时一部电视剧,剧中女法医的形象深深印在她心里。高中毕业,她果断报考了昆明医学院的法医学专业。

毕业后,杨发英分配到重庆市铜梁区公安局工作。作为新人的她,总是冲在勘验第一线,特别忙的时候,一天去五六个现场,腿都跑肿了。

2013年2月,为了找寻一处悬崖下散落的尸骨,她带领技术民警在近90度的崖壁上攀爬搜索。尸骨找到后,她又马不停蹄赶回实验室检验鉴定,最终确定了尸体的来源、死亡性质、死亡原因等关键因素,让一起杀人抛尸命案成功告破。

在常人眼里,法医工作与冷冰冰的尸体打交道,枯燥乏味,杨发英不这么看。“这份工作代表光明正义,充满温度。”坚守这份信念,她以女性的细腻和审慎,往往在勘查中能发现一些常人不易察觉的“微量物证”,协助破获多起疑难案件。

“我们的工作容不得一丁点儿的错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技术,从蛛丝马迹中发现有用线索,还原真相。”说这话时,杨发英坚定而自豪。(李 坚 王嫚)

(版式设计:张芳曼)

(责编:张文卓(实习生)、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