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致敬,新时代的劳动者

——走近全国最美职工

2018年05月03日16: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王俊堂:勇于攻坚的技术大拿

王俊堂是山东华源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装备项目组组长。1995年,他以烟台市高级技校毕业生第一名的成绩被莱动技术中心试验室录取,经过20多年的深耕,他实现了我国多项内燃机技术突破。从普通钳工起步,夜深人静时,偌大的车间里常有他一个人反复练习操作、钻研技术难题的身影。

“技术就是助推企业腾飞发展的‘主引擎’,工匠就是为了攻关复杂项目而存在。”从入厂开始,每每分配任务,他都主动请缨难度系数高、复杂程度高、质量要求高的“三高”项目。

2006年3月,公司专门成立攻关组,要在车用发动机方向实现转型升级,王俊堂带领团队成员不仅找到了最佳技术方案,而且整整缩短了1个月的工期,填补了该机型的市场空白,排放标准国内领先。目前该机型已生产2.8万台,创造价值3.64亿元。2017年,王俊堂带领团队,短短4个月便研制出4DS6大蒜收获机,成为国内首款大蒜自动收获机,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0倍,每亩可节约收获费用200多元。

2012年,王俊堂成立工作室,目前工作室已有14人成长为高级技师,12人次获得烟台市首席技师、山东省首席技师等荣誉,工作室也获得“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记者 王沛)

 

林 鸣:把走钢丝工程干漂亮

港珠澳大桥是桥、岛、隧一体化的世界级交通集群工程,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是这项超级工程关键节点,但此类岛隧工程对于中国大部分工程师而言是一个未知领域。作为中国交建总工程师的林鸣临危受命,担当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率领数千建设大军奔赴伶仃洋。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综合难度世界第一,但施工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几家外国公司手里。“就是要用中国人自己的勇气,去攻克世界级难题。”林鸣下定决心,但团队掌握的全部建设经验资料,只有1张3年前在网上公开发表的沉管隧道产品宣传单页。林鸣和他的团队历经无数次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与脚踏实地的研究,过程充满艰难与曲折。

施工中,每次沉管安装,团队要从桂山岛预制工厂把重达8万吨的“大家伙”运到施工地点精准沉放,并与前面的沉管精准对接。这是一个“走钢丝工程”,林鸣说,他们在走世界上最长、行走难度最大的“钢丝”,项目施工前后需要经过几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零质量隐患。沉降幅度是海底沉管隧道稳定性的重要考量指标,世界同类工程沉降一般在15至25厘米。而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整体沉降不超过5厘米,在中国深海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记者 李刚)

 

孙 丽:世界第一吊的总设计

底盘有两个篮球场大,一次能吊起相当于2000辆家用汽车的重量——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一吊”的徐工XGC88000履带起重机。这个庞然大物的总设计师,是一位身材纤瘦的女工程师孙丽。在徐工集团技术研发岗位上工作的20多年里,她相继完成了35吨至4000吨级全系列履带式起重机的设计研发,让中国的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

2009年底的一天,4000吨履带起重机徐工XGC88000的研发任务摆到了孙丽面前。当时,2000吨以上的大型履带起重机全部依赖进口。

一切只能从头摸索。孙丽回忆说,实在没有思路,干脆跳出行业去研究桥梁和建筑,结果发现,那些拉索式大桥桥塔的受力模式和履带起重机的受力模式相似,渐渐就找到了方向。而在此时,用户又提出了“一车两用”的新要求,要让4000吨履带起重机通过变形组合,组装出一台2000吨级履带起重机使用。这又是国际上尚未突破的技术瓶颈。为此她和团队开始研究施工工法,对每个部件都反复讨论和优化,重配方案做了7种,臂架形式超过了10种,终于攻克难题。2013年,在山东烟台万华工业园,“世界第一吊”首吊成功,创下3项国际首创技术及6项国际领先技术,拥有80多项国家专利。(记者 姚雪青)

(责编:张文卓(实习生)、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