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以天空、高塔為背景,陳國信在超高壓輸電線上“舞蹈”——

身邊的大國工匠:摸准高壓電線“脾氣”

2017年08月18日09:51  來源:《工人日報》

陳國信常年在高塔上作業。游小華 攝

7月的鷺島,酷熱難耐。這是迎峰度夏的關鍵時期,也是陳國信最忙碌的時候。他要爬上80多米高的鐵塔對設備進行維護,目不轉睛地進行帶電作業。

陳國信是國網廈門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檢修專責兼帶電班副班長、全國首批輸電線路技術技能帶頭人,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多年來,陳國信以天空、高塔為背景,踩在幾千伏超高壓輸電線上,完成“刀尖上的舞蹈”。他摸准了高壓電線的“脾氣”,不斷創新帶電技術、改善作業環境,帶領他的班組為輸電線路長期可靠運行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安全防線。

技能精湛,來自日積月累的堅持

1992年,陳國信技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廈門供電局一個基層班組。他看著師傅們把一根根角鋼變成一截大鐵架,再用設備把鐵架組裝成頂天立地、承受重荷載的鋼塔,不禁為之驚嘆。

為了練好基本功,20多米高的水泥電線杆,陳國信每天要上下十幾個來回﹔為了制作鋼絞線拉線頭,他的手和腳脫了一層又一層的皮﹔為了研究保障電網安全運行的技術,他在幾十米高的鐵塔上常常一待就是三四個小時……廈門經濟特區1000多公裡長的輸電線路、5000多座高壓鐵塔的帶電檢修,陳國信從一顆螺母到長達數公裡的導線,認真細致地逐一檢查。

閑暇時刻,陳國信與書為伴,對照實際操作梳理專業理論知識。日積月累的堅持,讓40歲出頭的他成了高壓帶電作業領域的資深專家。

2000年,廈門有了第一條50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但是,如果採用傳統的帶電作業方法,難以滿足相關要求。

陳國信主動請纓,要啃這塊“硬骨頭”。他帶領攻關小組,翻閱了大量書籍、文獻資料。為了取得現場數據,一次次地往大山裡跑,進行野外現場模擬操作,爬上鐵塔測試。經過多次的科學試驗和野外現場模擬操作,他們終於攻克技術難題,2004年,該項目榮獲福建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項成果的應用,產生了3450萬元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該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並促成了國內安規標准的修改。

改變思維,尋找技術創新突破口

短短幾分鐘,一根普通的胡蘿卜經過陳國信的巧妙“改造”,搖身一變成為輸變電作業中的模型。不久前,一條題為《“工人院士”竟用胡蘿卜打造出逆天工具》的7分多鐘視頻受到網友熱捧,上線第一天點擊量近16萬。

陳國信跟胡蘿卜“結緣”,還得從20年前說起。當時,陳國信和他的團隊有3個國家重點科技項目需要攻克。在研發工具的過程中,他畫出工具草圖再到工廠打樣。但是,看了他的圖紙,工廠師傅怎麼也打不出樣來。陳國信很著急,他想,假如自己能做個模型,讓師傅一目了然就好了。

就這樣,陳國信當起了“雕工”,用胡蘿卜雕刻出自己想要的工具模型,再將圖紙和模型一起送到工廠。工廠師傅一看就明白了,工具很快就做出來了。

改變思維方式,幫助陳國信在創新中解決了許多問題。比如,他從自行車軸承那裡汲取靈感,發明了省力絲杠,利用棍子撐開導線擴大操作距離的方法解決了110千伏雙回同塔帶電作業技術難題。

近年來,陳國信的空閑時間大多用在了攻堅克難上。他將不斷捕捉到的靈感,變成一個個具體的國家行業標准。他獲得了6項省部級及以上科技進步獎,12項發明專利,27項實用新型專利,40項國家專利授權……

“越是有挑戰的項目,越能激起我的熱情。”陳國信說,“創新的過程中,持續的煎熬是常態。但每當難題被攻克,我就能想象到,電流在導線上歡快地唱著歌,多美妙!這種成就感,難以用語言形容。”

從自己奔跑到帶著一群人奔跑

組建學習團隊、與優秀青年骨干結對、師傅帶徒弟……陳國信總是將自己所知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班組成員。

他還堅持帶領班組,每年至少開展一項帶電作業新項目,研制一套帶電作業新工具,制定一項帶電作業新方法。

2012年,陳國信工作室正式成立。該工作室設帶電作業、輸電線路和電纜技術3個專業組,共有成員24名。在陳國信的引領下,工作室成為鍛煉人、教育人、培養人,提升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基地。工作室創建以來,17個創新成果獲得省電力科技進步獎,1人成為國家電力系統領軍人物,4人成為全國電力系統優秀人才,8人取得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資格。

陳國信還利用業余時間編制了57個課題的培訓課件,將創新思維、工作經驗和管理方法融為一體,著力提升班組的整體理論水平和技術技能。作為國家電網公司高級培訓師,他積極承擔各級各類專業技能培訓任務,每年為全省700名各類專業員工授課200余課時。

“我要帶著一群人奔跑。”他說。(記者 吳鐸思)

(責編:閆妍、王金雪)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