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熱點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身邊的大國工匠

姚克義:流水線上的“發明家”

2017年09月25日09:04  來源:《工人日報》

“守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這是一個技工必備的素質。”

說這話的人是天津三環樂喜新材料有限公司副工段長姚克義。他在基層最普通的崗位堅守18年,多個創新發明為企業帶來了豐厚回報,被譽為流水線上的“發明家”。

1999年,姚克義中專畢業后來到三環樂喜,成為一名壓型工段稱粉工人,負責車間的稱制料粉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精確稱量料粉的重量並裝袋。機械專業畢業的他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裡,埋頭在壓型車間裡稱粉、平粉、壓制和取料的流水線作業中。

回顧這10年的孤獨堅守,姚克義說:“我雖然機械專業畢業,干的不是本行,但我深知一線工作積累對成為技術工人的重要性,要想攻克技術難題,除了過硬的專業知識,更需要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

2009年,他開始正式負責設備保養和維修工作。10年的一線操作經驗和知識積累讓起初的工作干起來得心應手,遇到的困難基本都能輕鬆解決。

但是,設備的不斷升級、技術的不斷革新,給他帶來了新的挑戰,他感覺到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術不夠用了。盡管心急,但姚克義始終明白,鑽研技術是急不來的,隻有技術的根基打得牢固,自己才能夠走得更快、更穩。他靜下心來開始自學機械和永磁體知識,學習制圖軟件。

2012年8月,姚克義首次主導設計制作的等靜壓袋的擠油設備投入使用。當時,每周消耗1噸的機械潤滑油,費用高達1.3萬元,是一筆可觀的成本投入,然而潤滑油在使用后沒有回收利用,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是否能夠將浪費的潤滑油回收利用,達到降低成本和節約資源的雙重目的,成為他的研究課題。

他通過壓縮塑料袋的方法,初步將潤滑油的利用率提高50%,又通過技術改進,把塑料袋粉碎處理,再擠壓提高到回收利用率的75%,給公司每年節約成本20多萬元。

當時擠出油的那一刻,姚克義滿懷喜悅,並讓他久久難忘,一直激勵著他在工作崗位上不斷探索。之后,他又獲得了開發區的“金點子”獎,獲得了8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姚克義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一是需要熱愛所從事的工作。就是說,要想把工作做好,前提是你一定要熱愛你的工作,這樣你才有熱情和主動性把它做好﹔二是專注於自己做的事,精益求精,把99%提高到99.99%﹔三是嚴謹敬業,欣賞自己的工作,在每一個細節中,體會做事的樂趣,盡心盡力做好每件事,努力體現自己的價值。

這位流水線上的“發明家”對工人的價值有著自己的朴實理解,“工業是國家發展的支柱,工人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科技工作者,也離不開工人們踏踏實實生產出合格優質的產品。” (張璽)

(責編:實習生、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