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綜合報道

農民評職稱預示農業發展質量之變

2018年02月22日08:51  來源:光明日報

媒體報道,日前,浙江省、杭州市省市兩級共有49名新型職業農民分別獲評高級農藝師、高級畜牧師、高級工程師等高級職稱。這是浙江省首次把面向事業單位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價體系推及新型職業農民。

“頭上有田方知累。”在傳統認識裡,農民是一種身份,是辛苦耕作但收入有限的群體。今天我們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鄉村振興,一個重要突破口就是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改變“農民”這個稱謂的內涵,把它從一種身份轉變成一個職業,並且是一個體面、有尊嚴,乃至令人羨慕的職業。

既是一個職業,就要有與之相配套的專業技術評定途徑。給符合條件的農民評定高級職稱,進一步打通新型職業農民與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在職稱評聘上的森嚴界限,是一種拆除籬笆、打通關節的積極探索。此舉有助於新型經營主體對人才的吸引、評價和使用,為城市向農村輸送更多人才拓展路徑。

也要看到,農民職業化絕不等同於農民証書化。建立培訓頒証機制、打通職稱評定路徑等等,只是手段。真正培養足夠多的能下地、會種地的人,才是目的。新型職業農民還須具備幾個特點:第一必須與土地保持密切維系,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農業上﹔第二,具備現代化的種植、管理、經營能力﹔第三,獲得與城市白領相當的收入。平時是老板或其他身份,有政策好處時就是農民,或者沒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業發展上的“農民”,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新型職業農民。

《“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000萬。要看到,這2000萬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有區別,最顯著的區別就是新型職業農民的生產效能必須高得多。囿於發展階段的原因,以往我們發展農業主要靠勞動力優勢,我國農民創造了約9%的GDP,但農村人口卻幾乎佔了總人口的一半。效能太低導致我國的農業競爭力不強,我們的很多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比不過農業發達國家。

鄉村振興,說到底是要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核心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建立便於集約利用的土地流轉制度,實現規模化、現代化、機械化種植﹔二是培育“以一當百”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解決“誰來種地”及“誰來種好地”的問題。“給農民評高級職稱”契合農民職業化的需求,是一個非常鮮明的導向:農民正在從一種身份,向一個體面而有尊嚴的職業轉變。這種轉變是“農民”一詞的內涵之變,也連接著鄉村發展面貌之變、農業發展質量之變。

(作者:李思輝,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編:閆妍、王金雪)

全總簡介